自去年經(jīng)濟工作會議定調之后,,貨幣政策基調已轉向穩(wěn)健中性,,相比之前有所收緊。在短期經(jīng)濟增長和通脹形勢改善,但長期前景仍不明朗的背景下,,貨幣政策的這種調整是自然而必要的,。為了在新形勢下兼顧多個目標,,中性貨幣政策需要把握好四個平衡,。
第一,,松與緊的平衡。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曾明確表示,,中性就是不松也不緊。目前,,宏觀數(shù)據(jù)普遍向好,,通脹數(shù)字也明顯走高。PPI同比在今年1月已沖高至6.9%,,接近了“四萬億”時期的高點,。在經(jīng)濟增長動能明顯走強的背景下,貨幣政策不宜再維持寬松,。不過,,對經(jīng)濟前景也不可過于樂觀。目前的經(jīng)濟復蘇動能對地產投資的依賴較大,,在地產調控之下恐難持續(xù),。而上游產品價格的上漲也已明顯侵蝕中游行業(yè)的利潤,PPI的上沖之勢也很難維持,。目前,,絕大多數(shù)分析師預測,今年我國GDP增長6.5%,,增速略低于去年,。在這樣的前景下,貨幣政策也不宜走向緊縮,。
第二,,不動與動的平衡,。所謂中性貨幣政策,,就是貨幣當局不主動地刺激或緊縮經(jīng)濟。但這不代表貨幣政策無需作為,。國內通脹的沖高回落,,會導致真實利率的上升,而美聯(lián)儲加息和縮表的影響也會外溢至我國,。貨幣政策需要對這些內外部沖擊加以妥善對沖,,方能真正營造中性的貨幣環(huán)境。
第三,,金融與實體的平衡,。貨幣政策經(jīng)由調控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間接影響實體經(jīng)濟的融資可獲得性,。在這一貨幣政策傳導路徑上,,有金融與實體兩個流動性的“池子”,。金融作為實體的上游,其流動性如果過緊,,那實體的流動性一定松不了,。但如果實體的流動性投放不暢,而金融層面的流動性又太寬松,,那就容易形成資金“脫實入虛”之勢,,推升金融泡沫和杠桿風險。因此,,中性貨幣政策需要在金融與實體兩個層面同時達成中性的態(tài)勢,,既保證社融的合理增長,又維持金融體系流動性的平穩(wěn),。
第四,,總量與結構的平衡。在中性導向下,,貨幣政策在總量方面的回旋余地并不大,。政策多目標的達成,有賴于流動性投放結構的優(yōu)化,。一方面,,為了抑制投資投機性住房需求,對地產融資要加以調控,;另一方面,,對于基建這樣穩(wěn)增長的重要引擎,以及三農這樣的經(jīng)濟薄弱環(huán)節(jié),,貨幣政策還應加以扶持,。不過,貨幣政策主要還是一個總量工具,,其調結構的能力有限,,結構性地運用需有度。貨幣政策終究無法取代結構性的改革舉措,。
總而言之,在中性基調之下,,貨幣政策需要在多方面拿捏微妙的平衡,。貨幣當局需合理引導市場,避免單邊緊縮或單邊寬松預期的產生,。在調控上需以對沖內外部沖擊,營造中性流動性環(huán)境為主,。而在具體操作上,,需要依靠靈活的公開市場操作工具,,而慎用基準利率調整等“重手”,。貨幣政策傳導路徑需要暢通,平衡金融與實體兩個層面的流動性,。在金融層面,,流動性要適中,不可過緊而成為社融增長的瓶頸,,但也不可過松而推升金融風險。在實體層面,,需要通過保證合理的社融增長來推動資金“入實”,,并在結構上有保有壓,,以基建投資為主要支持對象,,抑制房地產投資投機性需求,。
![]() |
樓市火爆并不是自住需求旺盛帶來的市場表現(xiàn),,而是多方刺激下形成的非理性現(xiàn)象,其中不乏投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