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8月9日電(記者張文靜,、郭剛)全國防沙治沙標兵,、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研究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屈建軍研究員,通過對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鳴沙現象持續(xù)考察基礎上,,近日成功發(fā)現,,在鳴沙山區(qū)域內都有鳴沙群分布,且部分沙山恢復了“鳴叫”,。
8月6日,,游客在甘肅敦煌鳴沙山月牙泉景區(qū)內游玩。 受訪者供圖
屈建軍介紹,,鳴沙山東起莫高窟,,西至黨河口,東西連綿約4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這里的沙子會唱歌,?”對此,,他解釋,,鳴沙又稱為響沙、哨沙或音樂沙,,常分布于沙漠和海灘中,,而以沙漠中最為罕見,被認為是一種神奇的自然現象,,并因此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但包括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等在內的我國境內著名鳴沙山先后喪失發(fā)聲功能。
經過多年研究,,屈建軍發(fā)現,,敦煌市鳴沙山自然沙粒表面由風蝕、水蝕等多種因素所形成的多孔(坑)狀結構,,構成共鳴腔,,借助外力作用,在運動過程中互相摩擦,、碰撞而產生極微弱的振動聲響,,經大量的表面空腔共振放大,從而使人耳接收到運動沙粒的發(fā)聲頻譜,。但環(huán)境污染和人類活動的增加,,導致敦煌市鳴沙山沙粒磨損,繼而產生粉塵等雜質,。這些雜質侵入沙粒表面的孔洞時,,因其所產生的阻尼作用,導致鳴沙共鳴機制喪失變?yōu)椤皢∩场?。他的這一研究成果曾于2019年獲得第八屆中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沙產業(yè)大賽二等獎,。
屈建軍告訴記者,20世紀90年代左右,,由于人類活動增多,,人為過度踩滑,給鳴沙山生態(tài)保護帶來困難,,部分鳴沙也逐漸喪失發(fā)聲機制,。近年來,當地政府啟動了鳴沙山封禁保護項目,,劃定了沙化封禁區(qū),,開展封禁保護、植被保育工程,,一定程度上助力了敦煌市鳴沙山部分沙山恢復“鳴叫”,,且形成了罕見的鳴沙群。
8月6日屈建軍研究員團隊拍攝的甘肅敦煌鳴沙山月牙泉景區(qū),。受訪者供圖
“經過多年科學保護,,敦煌市鳴沙山的部分沙山沙粒得到了淘洗,,沙粒表面被凈化,沙粒經過踩壓可恢復往日的‘鳴叫’,?!鼻ㄜ娊ㄗh,宜盡快開展鳴沙資源的科學考察,,通過敦煌鳴沙資源的考察與評價,,精準定位鳴沙沙丘,保護這一神奇的自然現象,,進而為敦煌鳴沙旅游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fā)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
浙江省政府近期正式印發(fā)《浙江省國資國企改革發(fā)展“十四五”規(guī)劃》,,這是浙江省首次發(fā)布覆蓋全省各級國有企業(yè)的五年規(guī)劃,。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xié)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