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酒股價節(jié)節(jié)拔高 可持續(xù)性遭遇質疑
今年以來,,貴州茅臺股價持續(xù)上漲,,目前已經穩(wěn)定在每股680元左右,飛天茅臺的終端銷售價格也是一漲再漲,。對此,,不斷有人表示,,貴州茅臺現(xiàn)在的股價已經嚴重偏離了企業(yè)經營層面的真實價值,已經與貴州茅臺的經營實體和企業(yè)的意愿嚴重背離,;茅臺酒的價格也已經相當之高,。但也有人認為,貴州茅臺的股價表現(xiàn)依舊堅挺,,核心產品在終端市場上依然還是緊俏,。不可否認的是,不僅茅臺成為資本市場明星,,多數知名品牌白酒也水漲船高,,甚至整個白酒行業(yè)股價表現(xiàn)突出,市值也高高在上,。
中國資本市場奇葩多,,白酒業(yè)的一枝獨秀可能算是一朵,茅臺的股價飛天,、市值驚人是更大的一朵,。前幾年,白酒曾經在被說成不健康,、多飲有害的酒類,,餐桌上似乎成了紅酒的天下。但是,,白酒經歷了低谷,,卻鳳凰涅槃,繼續(xù)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寵兒。八項規(guī)定曾經讓人們對高檔白酒的未來產生懷疑,,不過只有短暫的沖擊,,受歡迎的高檔白酒依然故我,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從產業(yè)的技術含量來說,,白酒只能算是“傳統(tǒng)”,與高新技術毫不沾邊,;從投資者喜歡的追捧來講,,白酒很難有爆發(fā)式的增長和充分的想象空間。但是,,就是這樣的行業(yè),,怎么股價會一飛沖天?怎么市值會一鳴驚人,?中國資本市場的這一“特色”,,究竟有沒有可持續(xù)性?畢竟,,僅僅依靠“喝白酒”喝不出支柱產業(yè),。
高速公路又見上市 過路費用減免真難
12月21日晚間,招商公路發(fā)布公告稱,,通過吸收合并華北高速,,招商公路將于12月25日在深交所上市。但就在招商公路上市前的最后一個交易日也就是12月22日,,A股市場主要指數收于重要阻力位之下,,且上周末連續(xù)遭遇“央行回籠資金800億”、“IPO單家融資再破年內紀錄”,、“本周限售股解禁飆升5倍”三大利空偷襲,。那么,三重利空正逢招商公路上市會否導致消失許久的“巨無霸魔咒”再度現(xiàn)身,?證券人士認為短期壓力集中釋放后,,春季行情更值得看好,投資者應積極備戰(zhàn),。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況下,越是接近年底,,消息面往往比較平靜甚至偏暖,。但這次諸多利空年底集中釋放,而年后恰好是定向降準,、信貸高峰,,那么主力完全有可能通過劇烈釋放風險的方式,,實現(xiàn)技術上的“誘空”,從而砸出恐慌盤后筑底并開啟春季行情,。
中國收費高速公路多,,據說占世界的70%。為什么多,?背后是上市公司可能是原因之一,。因為做了上市公司,就要有業(yè)績要求,,就要有贏利壓力,,不收費怎么實現(xiàn)這些目標?這可能也是輿論和公眾雖然強烈要求減免收費而不得結果的內因,,也是收費時間難以縮短、收費標準難以下調的內因,。其實,,誰都知道中國物流成本高,而高速公路收費過高無疑是最重要的原因,。高速公路的超載屢禁不止,,對貨車的過高收費難道不是根本問題?在國力已經今非昔比的情況下,,借債修路,、收費養(yǎng)路的模式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在國力允許的條件下,,應該逐步把公路“劃私為公”,,讓高速公路恢復姓“公”的本來面目,讓多數高速公路免費行駛不再是遙遠的夢,。
老字號不再一枝獨秀 價格貴難成大眾喜好
提及老字號烤鴨品牌,,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中國全聚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創(chuàng)建于1864年的老字號品牌,,堪稱“烤鴨第一股”,,其一舉一動都備受市場矚目。然而,,自11月9日以來,,全聚德市值蒸發(fā)超過10億元,引起了投資者的關注和擔憂,。曾經備受追捧的中華老字號,、餐飲業(yè)明星股,人們不禁要問:全聚德究竟怎么了,?作為中國最知名的餐飲老字號之一,,不得不提的是,如今的全聚德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外加現(xiàn)在的烤鴨品牌逐漸增多,,全聚德單靠“中華老字號”的招牌如何從競爭中獲勝,?值得關注的是,全聚德這些年一直都在“嘗鮮”中,,但總體收效甚微,。
全聚德歷史老、名聲大,,在全國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過去游客到北京來,,似乎都要嘗嘗這最具北京特色的佳肴,。但是平心而論,作為北京人,,這些年你去過全聚德吃一頓嗎,?作為到北京旅游的游客,你去過全聚德用餐嗎,?回答“沒有”的可能不在少數,,本人至少也有十年沒去過了。其實,,這期間多次吃過烤鴨,,只不過沒去這家知名店鋪而已。為什么,?價格高,、服務水平卻一般,一只鴨子至少比一般餐館貴一倍甚至更多,,除非有特殊要求,,否則誰去當冤大頭呢?再者,,烤鴨技術并非高精尖,,許多飯店已經熟練掌握,去這些飯店品嘗,,效果差不多少,。加上店鋪的分布(即使算上加盟店)不夠廣,何必去自找麻煩呢,?看似一個個別問題,,卻有一些普遍規(guī)律可以探尋:知名品牌也不能“終身制”,皇帝女兒也要想想如何才能嫁得更好,!
ST公司保殼戰(zhàn)又拉開 賣資產賣房以求扭虧
每年年底對于ST公司來說,,保殼成首要任務,。縱觀ST公司的保殼大戰(zhàn),,可謂是花樣百出,,賣房、賣地,,拿政府補貼等慣用的保殼伎倆正在ST公司中上演,,另外,實施1元錢賣股權的事情也時有發(fā)生,。近日,,ST慧球發(fā)布一則公告,公司擬以1元的價格出售全資孫公司沈陽遼原物業(yè)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權,。交易完成后,,預計產生處置收益約120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ST慧球今年三季報凈利潤為虧損970萬元,,出售遼原物業(yè)獲得1200萬元受益,對于公司來說意義不言而喻,。在業(yè)內人士看來,,年底對于業(yè)績壓力較大的公司來說,,它們會選擇出售資產或者依靠政府補貼來美化業(yè)績報表,,而對于ST公司來說,如果不能扭虧則意味著公司面臨退市的風險,,因此,,它們會想盡辦法來實現(xiàn)扭虧。截至12月21日,,有25家ST公司發(fā)布了2017年業(yè)績預告,,僅有10家公司預計全年業(yè)績扭虧,有4家公司減虧,,4家公司續(xù)虧,,1家公司增虧,1家表示業(yè)績略減,,另外幾家公司表示全年業(yè)績不確定,。
一般來說,上市公司不會輕易放棄資本市場這個平臺,,它們會想盡一切辦法來保殼,,有些辦法盡管說起來不那么好聽。年關難過年年過,,保殼不易歲歲保,,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又一奇觀,。根據歷年來ST公司保殼的操作手法,“剝離資產,、債務重整,、政府補貼、資產重組”老四樣,,是ST公司慣用的保殼伎倆,。不少公司從11月份開始,就開始賣股權或者賣房子來“保殼”,,所謂“崽賣爺田不心疼”,,為了賬面好看不惜拼掉老本。這樣的扭虧為盈對企業(yè)經營有多大意義,?這樣的資產重組對企業(yè)發(fā)展有何實際價值,?對于ST公司,究竟該如何監(jiān)管,、如何要求,,還是有不少實際問題,比如,,對于如何才算扭虧為盈要有更科學的標準,。如果年年要靠出賣資產殘喘,經營上毫無建樹,,這樣的企業(yè)留在資本市場意義不大,。
![]() |
“城市大腦”的思考和實踐,,或讓更多的城市和區(qū)域復制這種新的“基礎設施,提升人們對更高級城市社會結構和生活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