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是解決碳排放問題的一種市場機制,是雙輪驅動實現(xiàn)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政策之一,。今年7月16日,,全國碳交易市場正式開啟,首批納入2000多家發(fā)電行業(yè)重點排放單位,。截至12月2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4847萬噸,累計成交額超20億元,。通過將碳排放大戶納入碳交易主體,,有助于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作用,實現(xiàn)全社會低成本減碳目標,。
全國碳市場在初步取得成效的同時,,仍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方面。
交易主體和規(guī)模亟待擴大,。當前允許參與全國碳市場的交易主體包括重點排放單位以及符合國家有關交易規(guī)則的機構和個人,。其中,除發(fā)電行業(yè)外的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民航等7個高耗能行業(yè)尚未參與全國碳交易,碳匯項目也未納入交易范圍,。
交易標的范圍有待拓寬,。目前碳市場交易標的主要為碳排放配額,以免費分配為主,,國家允許的“其他交易產品”僅有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缺少期貨、期權,、遠期,、互換等衍生品,。
市場化交易模式有待增強,。碳交易方式主要包括掛牌協(xié)議交易、大宗協(xié)議交易以及單項競買三種,,均為政府主導下的市場管控方式,,市場機制薄弱。
立法進程還需加快,。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自2021年1月1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截止,。第一個履約周期內主要依據的辦法為去年12月31日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發(fā)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約束力不夠,,需加快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出臺,,為全國碳排放市場進一步擴大完善奠定法律基礎。
對此,,建議圍繞立法,、覆蓋范圍、制度設計,、市場運行等方面進一步完善碳交易體系,。
首先,逐步擴大碳排放權交易主體范圍,。加快建設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動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7大高耗能行業(yè)盡快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明確“符合國家有關交易規(guī)則的機構和個人”界定標準,盡快制定碳匯項目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規(guī)則等,,推動市場真正活躍起來,。
其次,加快碳市場法治建設和配套制度完善,。提高已有碳市場法規(guī)的法律層級,,探索制定高位階相關法律制度建設,穩(wěn)定交易主體的制度預期和市場預期,。
再次,,完善市場化機制。充分發(fā)揮碳市場的壓力傳導機制,,推動碳排放成本內部化,。改進配額分配方法、引入抵消機制等政策措施來引導市場預期,,引導形成合理碳價,。逐步推動從免費為主的分配方式向拍賣為主的分配方式轉變,從碳強度減排向碳總量減排轉變,,市場主體從控排企業(yè)為主轉向控排企業(yè),、非控排企業(yè)、金融機構,、中介機構,、個人等多元化主體等。
此外,,應加快推進碳期貨市場等碳金融發(fā)展政策創(chuàng)新,。健全企業(yè)、金融機構等碳排放報告和信息披露制度,。鼓勵積極開發(fā)與碳排放權相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探索運營碳排放權抵押貸款、碳期貨,、碳期權等碳金融工具,,引導金融機構等探索設立市場化的碳基金。
![]() |
部分地方鄉(xiāng)村旅游出現(xiàn)千村一面,、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等現(xiàn)象,引不來客流,,浪費了資源,,也挫傷了當地村民的積極性。
中遠海運集團作為全球最大的綜合航運企業(yè),,資產總額從2016年重組時的5930億元上升到2021年三季度末的9508億元……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xié)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