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8年要“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通俗而言,,貨幣供給即維持社會經濟交易運轉的“錢”,,是金融與實體經濟形成良性互動的關鍵。從資產負債表分析,,貨幣供給是金融機構負債,,主要表現為各種形式的存款。若貨幣供給充裕,,則金融機構主動負債較易,,負債驅動資產規(guī)模快速擴張,,推動金融杠桿上升,,進而形成資產價格泡沫。而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意味著金融機構負債驅動模式的終結,,資產深耕的內在需要已經迫在眉睫。
資產和負債本是金融機構經營不可割裂的兩個內容,。負債為資產提供資金支持,,資產反過來又為負債提供便利和條件。若是主動負債較易,,則金融機構易形成負債驅動經營模式,,導致資產經營較少受到負債約束,主動負債推動資產規(guī)模迅速擴張,,從而破壞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huán),,并集聚各類金融風險,屬于典型的粗放經營,。只有當主動負債的壓力真正上升,,才能有效引導金融機構加強集約經營,真正落實金融機構防控金融風險的主體責任,,促使金融機構更加審慎選擇資產標的和方向,,有效管理各種資產質量以及資產負債期限錯配風險,推動金融契合實體經濟需要,。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我國金融市場流動性充裕,資金利率水平較低,,通過負債驅動資產規(guī)模擴張,,已經成為金融機構經營慣性,。而資產規(guī)模擴張反過來又會通過存款派生,增加負債端的資金供應,,導致貨幣供給出現快速增長,,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huán)受到較大干擾。2016年M2/GDP比值高達208.31%,,社會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明顯下降,。特別是負債端資金供給的軟約束,鼓勵了金融機構在資產端的非理性,,集聚并掩蓋了資產端面臨的巨大風險,,使得微觀審慎經營的理念讓位于過度激勵的文化。在負債軟約束的經營環(huán)境下,,通過滾動負債可以緩和資產負債期限錯配所必需的流動性壓力,,但客觀上會增加資產配置上的激進性。只要負債壓力不顯現,,金融機構就難以真正形成管控資產信用風險的內在動力,。此前被監(jiān)管部門處罰的、通過各種形式隱匿不良資產的作法,,實際上也只有在主動負債極為便利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出現,。而個別金融機構過于激進的經營風格,破壞了良好的金融市場秩序,,反而成為金融市場競相模仿的對象,,進而導致金融亂象叢生,威脅金融體系運行的穩(wěn)定,。
隨著貨幣供給總閘門受到有效管控,,當前我國金融機構負債驅動的外部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2017年5月,,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9.6%,,30年來首次低于兩位數。金融機構負債難度顯著上升,,今年以來金融機構存款增長普遍感覺乏力,,從而抑制了資產規(guī)模擴張速度。截至2017年11月末,,全國銀行業(yè)金融機構總資產規(guī)模同比增長10%,,增幅較2016年末下降5.8個百分點。金融市場利率中樞出現了明顯抬升,,2017年11月份全國同業(yè)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為2.92%,,較上年同期提高0.58個百分點。整治金融亂象形成強監(jiān)管、嚴處罰的金融市場環(huán)境,,不合法,、不合規(guī)的金融業(yè)務得到有效治理,,其中金融亂象最為突出和典型的同業(yè)投資,、理財業(yè)務也出現規(guī)模收縮,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強化了金融機構在負債層面的剛性約束,。
以上情況已經充分表明,,隨著主動負債壓力的顯著上升,金融機構負債驅動模式已經難以維系,,資產深耕的重要性日益突顯,,需要金融機構更加重視資產的經營與質量管理,有效管控資產負債期限錯配風險,,加快資產結構的調整與優(yōu)化,,審慎選擇資產經營標的,根據資產期限和結構進行選擇性負債,,最終有效管控流動性,。說到底,無論是防控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還是服務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huán),,都需要徹底改變金融機構負債驅動資產規(guī)模擴張的粗放經營慣性。金融機構只有深耕于資產,,才能真正引導金融資源優(yōu)化配置,,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防控金融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