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烏蘭諾娃墓碑 |
![]() |
托爾斯泰墓 |
![]() |
卓婭墓碑 |
踏進這座公墓,,就像走入一座“露天雕塑博物館”,。在俄羅斯,很多墓碑都是由著名雕塑家或建筑師設計的。新圣母公墓里沒有沉重的哀傷,,藝術家們通過雕塑這種無聲的語言,,和憑吊者們一起重新解讀著墓主人的一生。
赫魯曉夫墓碑整體由黑白兩色構成,。左邊是截成三塊的白色大理石相交疊,,右邊由四塊黑白相間的方形花崗石摞成。赫魯曉夫頭像置于黑白組合的花崗巖方洞中,。黑白兩種不同的色彩,,似乎是雕塑家對赫魯曉夫一生功過參半的評判。
芭蕾舞藝術家烏蘭諾娃的墓碑則是由一塊通體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正面有一個跳芭蕾舞的人形浮雕,。只見舞者足尖輕輕點地,四肢柔韌靈動,,恍惚間,,這只美麗的“白天鵝”似乎從未離去,她只不過是去了一個更美的舞臺,,在那里繼續(xù)向人們展示真正的美,。
蘇聯衛(wèi)國戰(zhàn)爭中著名英雄姐弟卓婭和舒拉的墓碑位于墓園深處。卓婭的墓碑雕塑表現的是她被德軍施以絞刑前一瞬間的神情與姿態(tài),,睹之令人心碎,,同時也令人肅然起敬。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墓碑則是由他的浮雕半身像和保爾式軍帽,、戰(zhàn)刀組成的,。也許是由于作家后來因健康原因雙目失明,雕塑家特意沒有雕刻眼球……
“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卻還活著,。”穿行于這一個個墓碑間,,拜謁和欣賞的同時,,內心也與一段段歷史和一個個人物展開靜靜的對話。墓碑上的鮮花,,更有動人之美,。
而有時沒有墓碑,卻更令人心動,。
在位于莫斯科南部的小城圖拉,,有一個名叫“亞斯納亞波良納”的莊園,這個名字翻譯過來的意思是“明亮的林間草地”,。這里是俄羅斯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的家,,《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傳世著作都是在這里寫成的,。如果在金秋時節(jié)來到這里,美如一幅幅油畫的景色便會映入眼簾,,紅色,、黃色的葉子就像畫家隨手甩出去的油彩那般厚重。通往莊園深處的大道悠遠,、靜謐,,路兩旁挺拔的白樺仿佛是在替托翁歡迎來訪的客人。莊園里沒有任何人工修葺的柏油路或石子路,,百余年來“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穿行在這條古老的土路上,,周圍安靜得能聽到自己的腳步聲,。每隔數十米便有一塊簡樸的木牌立在路邊,上邊書寫著從托爾斯泰作品里摘錄的片斷,。讀著這些優(yōu)美的句子,,人們仿佛聽到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正在很近的地方,娓娓講述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走到樹林最茂密處,,那座綠藤纏繞的白色二層小樓便是托爾斯泰的故居了。故居里的陳設被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雖然托翁出身貴族,,但故居里無論是書房、客廳還是臥室,,都非常簡樸,,除了普通的桌椅、床,,再找不出更多的家具,。托翁一生都在嘗試進行解放農奴的實驗,在莊園里,,他和農民們一道栽樹,、勞作,在身體力行的勞動中獲得大自然的寧靜和對生命的思考,。他還把自己的別墅改成農民子弟學校,免費讓貧苦農民的孩子來上學,,并親自講課,。
托翁去世后,家人按照他的遺愿,,將他安葬在莊園內的一片樹林里,。
如果沒有人特別提醒,,人們很可能會錯過托爾斯泰的墳墓。與其他搭配精美雕像的名人墓相比,,托爾斯泰的墓只有兩米長,、半米寬,高出地面僅四五十厘米,,并被綠草密密覆蓋著,,外觀似一個普通的土丘。這位一代文豪的墓,,沒有墓碑,,沒有文字,甚至沒有任何標志,,但人們卻絕不會因此減少對這位偉大心靈導師的敬意,。住在附近的俄羅斯青年舉行婚禮當天都要來這里,向托爾斯泰的墓地獻花致敬,。
在婚禮當天,,新娘和新郎向當地的重要紀念墓碑敬獻鮮花是一種傳統(tǒng),以表達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和對革命先烈業(yè)績的緬懷,。筆者在莫斯科工作時,,就常看到新人們來到紅場旁的無名烈士墓前敬獻鮮花,。
在俄羅斯人看來,,美,不僅在于視覺的愉悅,,更在于心靈的震撼,。正如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對托爾斯泰墓做出的評價:“我在俄國所見到的景物再沒有比列夫·托爾斯泰的墓更宏偉、更感人的了,,這是世間最美的墳墓,。”
![]() |
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將至,《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了幾位不同領域的新勞動者,,記錄下他們在這輪產業(yè)大變革中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