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廣東警方查處的一個電信網絡詐騙團伙將犯罪之手伸向了手機網游用戶,,他們引誘玩家到假冒的游戲裝備網站進行交易,從而實施詐騙,。專家提醒,,隨著近年來手機游戲市場的快速發(fā)展,巨大的玩家群體和數以百億元計的網游交易讓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分子嗅到了“商機”,,手游玩家一定要提高警惕,,謹防上當受騙。
交易手游裝備 落入詐騙“連環(huán)套”
廣東茂名市警方披露,,3月8日,,廣西岑溪市的伍先生報案稱,2月24日,,在手機游戲“鎮(zhèn)魔曲”里,,有人想以1000元收購其游戲賬號,于是他通過微信與收購者聯系,,并在收購者提出的“5807手游交易平臺”進行交易,。
![]() |
趙乃育 繪 |
當地警方在收網行動中,,抓獲通過虛假網絡游戲裝備詐騙犯罪嫌疑人23人,。
實際上,類似的詐騙手法已不是第一次出現,。
2016年,,陜西警方也查處過一起因買網游裝備而掉入詐騙“連環(huán)套”的案件。據警方披露的信息,,受害人郭某花6000元購買游戲裝備,,結果錢花出去了,裝備卻沒有到手,,發(fā)覺上當的郭某從網上聯系到了一位所謂網絡民警報案,,沒想到的是,他又掉進流行多年的“冒充公檢法機關”的詐騙陷阱里,,被騙8萬多元,。
五成玩家為手游付費 “低價代充”滋生風險
市場研究機構艾媒咨詢發(fā)布的《2016-2017中國手機游戲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手游用戶規(guī)模達5.23億人,,市場規(guī)模達783億元,。近年來,手游用戶滲透率提升,,超七成手機用戶玩過手游,,其中48%的玩家有為手游付費的經歷,而付費的主要用途在于購買游戲道具和裝備,。巨大的玩家群體和數以百億元計的網游交易讓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分子嗅到了“商機”,。
廣東省公安廳刑偵局政委張銳說,犯罪嫌疑人通過引誘受害人到假冒的游戲裝備網站進行交易,,也就是靠虛假網絡交易來實施詐騙,。從警方查處的案件來看,虛假交易網站是導致受害人被騙的共同手段,。
有交易就離不開支付,。市場研究機構調查顯示,手游付費渠道多元化,,目前第三方支付方式為最常使用的付費方式,,占比超七成。然而,,非官方渠道的代充作為新起之秀,,也駛入手游支付領域,用戶使用占比達一成,。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代充雖然方便,安全性難以保障,,但由于代充的費用遠比官方支付便宜,,因而備受部分手游玩家青睞,。商家通過倒匯率差價、賣黑卡,、蘋果商店退款服務等手段牟利,,使低價代充這一灰色地帶得以快速發(fā)展。這也是不少受害人相信了虛假交易網站的原因,。
詐騙“外殼”變化多端 四招防范上當受騙
從最初的中獎,、房租匯款,到網銀升級,、郵包藏毒,、退稅補貼,再到盜QQ號冒充熟人,、機票改簽,、冒充公檢法機關、冒充稅務人員,、偽造網上通緝令,,如今電信詐騙類型已擴展到數十種,五花八門,、覆蓋面之廣令人防不勝防,。
有著20多年從警經歷、長期關注電信詐騙的全國人大代表陳偉成說,,無論花樣如何變,,其本質多離不開利用受害人害怕或占便宜的心理,結果往往因怕失大,、因小失大,。
公安部刑偵局副巡視員陳士渠表示,電信詐騙犯罪完成必須有“三流”的支撐,,即“信息流”“資金流”和“人員流”,。防范打擊電信詐騙的關鍵是,公安,、銀行、運營商等相關部門要形成合力,,從源頭管控“信息流”“資金流”,,最大限度壓縮犯罪滋生蔓延空間。
經辦案件的民警提醒,,“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盡管越來越多的詐騙伎倆被識破,,但犯罪總是走在查處之前,。用來偽裝的“殼”越來越變化多端,,但民眾謹記以下幾條,可以大大減少上當受騙的可能,。
一是電話,、網絡聊天中任何涉及銀行卡操作的,不要理,;二是在電話中宣稱公檢法等機關辦案的,,不要理;三是任何在電話或網絡聊天中對你個人信息了如指掌的,,不要理,;四是任何電腦手機上的陌生鏈接,不要點,。
目前,,從國家到各地都加強了執(zhí)法部門與相關部門的協作,也強化了行業(yè)監(jiān)管,,比如百分之百實施手機“實名制”,,一些先進技術手段也在投入應用。目前,,已有互聯網企業(yè)與公安部門攜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基于海量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方法的“麒麟”系統(tǒng),遏制“偽基站”信息詐騙,,從源頭切斷詐騙犯罪的“信息流”,。
具體到手游,負責偵辦案件的茂名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支隊長介紹說,,用戶要盡可能使用安全性高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一旦發(fā)現虛假交易可及時報警,不要急于在網絡尋求找回損失,,避免陷入“連環(huán)套”,,造成更大損失。
![]() |
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將至,《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了幾位不同領域的新勞動者,,記錄下他們在這輪產業(yè)大變革中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