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國際經驗和我們的特殊情況,,當前恐怕特別要強調動態(tài)地看待估值問題,。
第一,,估值本質上是動態(tài)的。它是對未來而不是對過去的估值,。所謂新股估值定價,,是對一個企業(yè)未來的估價,是對它未來的業(yè)績,、未來價值的折現(xiàn),。但未來還沒有發(fā)生,具有不確定性,,所以它難就難在這個地方,。對一個不知道、不確定的東西進行估價,、進行折現(xiàn),,它的困難是可以想像的,但這也正是專業(yè)中介機構的功能和作用,。目前國內在新股定價這一塊,,要意識到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大量指標,不是動態(tài)的指標,,都是靜態(tài)的指標,。比如我們經常說的“三高”,,實際上市盈率也好,市凈率也好,,都是歷史的,,都是已經實現(xiàn)的,不是未來的,。這基本上還是用過去推斷未來,,而經驗主義的辦法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有局限性,。一個公司也是這樣,,它的價值在于未來。過去的市盈率,、市凈率只能部分告訴我們未來的線索,。但如果固定化、機械化,,就完全以此來論定估值定價的高低,,顯然就會步入誤區(qū)。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還需要解放思想。
有人經常惋惜,,說我們國內一些新興產業(yè)的優(yōu)秀企業(yè)不能在國內上市,,都到美國去上市了。但是它們在中國能上市嗎,?如果上市的話,我估計我們媒體會馬上炒作起來,,說你看現(xiàn)在連上萬倍的市盈率,,甚至負市盈率也上市了。因為我們看看他們在國際市場上市的時候,,許多今年還是虧損的,,明年也許是微利的,后年才有望開始盈利,,甚至更遠一些,。所以它是用預期、用未來估值定價,。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新股估值定價恐怕要從傳統(tǒng)的思維有一個重大的轉變。這就是定價是對未來價值的折現(xiàn),,而它們的未來我們還不知道,,我們只能對它做預測。不看過去,不看已經實現(xiàn)的東西,,我們的估值就缺乏可以站立的基礎,,但不結合未來,就變成僵死的東西,,沒有活力和預見力的東西,,而公司的價值更取決于未來。這就是股市的魅力所在,。
第二,,動態(tài)不僅指要看未來,而且是說認識不是一次性完成,,估值是個反復遞進,、不斷修正的過程。有一個古老的哲言講,,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因為水是流動的,等你第二次踏進去以后,,即使又是隔了一會兒,,這條河已經不是剛才那條河了。再進一步想,,你的一只腳也不是之前的那一只腳了,。客體和主體都在變化,、都在新陳代謝,。從估值來說,有時時間很短,,企業(yè)沒發(fā)生多大變化,,但行業(yè)和宏觀經濟環(huán)境變了。有時外部的東西都沒變,,但自己的認識和判斷變了,。所以這才會發(fā)生有人幾天前20元一股的價格他追進去,但幾天后18元錢他又割肉賣出了,。這主要還不是因為別人變了,,而是他自己的估值方式和思維變化了。所以,,估值是一個反復的,,不斷調整的動態(tài)過程。我們對自己也不要一次把話說死,。記得幾年前我寫文章分析A股估值的問題,,當時輿論流行的看法是我們50倍市盈率是非常合理的,。因為我們增長速度比西方要快好幾倍,還有人按利息的倒數來算合理市盈率,。當時我寫文章,,主要說明這個估值太高了,以后還是要與國際接軌,。當然一說接軌,,很多人就說了關鍵是我們很多東西都沒有接軌,你不要先講價格的接軌,。但是形勢比人強,。我們今天回過頭來看,中國的A股主板市場已經和國際接軌了,。這在幾年前是根本不能想象的事,。所以我們當時很多人認為正確的那套理論和估值方式,無論當時怎樣流行,,卻被實踐證明并不可靠,。這樣也可以讓我們反思我們今天的估值思維是不是就那么正確?所以,,對于估值的問題,,實際上它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的反復,,而且包括我們自己的估值方法也是在不斷修正的這么一個過程,。
第三,動態(tài)還指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現(xiàn)在說高估值實際上不是全部股票,,不是全部公司。我們的大盤股,,包括許多中盤股的估值,,絕大部分人認為已經合理,甚至有些人認為已經有些低估,。我們的問題是出在小盤股。這就值得我們去深思,,為什么同樣的新股發(fā)行體制,,大盤股估值低,小盤股估值高,?這就不是可以簡單用同一個發(fā)行體制來回答,。它表明還有發(fā)行體制之外的因素在起作用。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創(chuàng)業(yè)板,、中小板在中國即使相對于年輕的證券市場來說,,都還是一個更新生的事物。所謂用動態(tài)的觀點去看,,我覺得就是我們對于新生的事物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寬容,不要求全責備,。新生事物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它肯定有毛病,,但是這正是它的活力所在,。比如,中國證券市場的一個最大的特點,,我個人認為,,就是個人投資者的強大和活躍,他們對中國證券市場的早期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也帶來了中國證券市場非常多的特色,,包括我們說的炒作和投機,包括交易量是這么活躍,。但這是其他所謂成熟市場夢寐以求都沒有的東西,。就像我們到了西方的商店,經常感慨的是那么漂亮的商店里面沒有幾個人,,商店怎么維持,。我們的商店就到處都擠滿了人。我們證券市場也是一個道理,。西方的很多股票一天就交易幾股,。所以,有些東西它既有弊,,也是有利的,,我們不要光看到它的弊。中國證券市場在它發(fā)育的初期,,特別是創(chuàng)業(yè)板和中小板,,它充滿了活力,因為有活力,,所以它會有問題,。人不經過摔跤就不會走路。我們不能一上來就要求不許摔跤,。創(chuàng)業(yè)板一出來市盈率100多倍,,現(xiàn)在上的多了,出現(xiàn)破發(fā)了,,市盈率就開始掉下來,。我們要允許事物有個發(fā)展過程,。投資者和市場都有個學習的過程。我想到我在上世紀80年代改革的時候,,一出來講話,,每次說完了以后經常聽到的都是負面的,說這個人說話太狂�,,F(xiàn)在一般反應還好,,說成熟了,很儒雅,。其實自己一照鏡子就全明白了:什么成熟了,,就是老了唄。沒有當年的活力,、沖勁了,,沒有那么多創(chuàng)造力、爆發(fā)力了,,說話瞻前顧后了,。等到什么毛病也沒有的時候,那就說明生命結束了,。所以,,我覺得對于中國證券市場,特別是創(chuàng)業(yè)板和中小板的活力和生命力,,我們一定要珍惜,,既不要扼殺,也不要濫用,�,;盍@個東西等到沒有的時候,你才會真正知道它的珍貴,。
第四,,對于存在的問題,我們要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動態(tài)地看待新生事物,,應當寬容和扶持,但呵護不是護短,。中國也有一句古話,,“三歲看大,五歲看老”,。在小的時候,、年輕的時候,,立好規(guī)矩,、走好路,,對于將來的健康發(fā)展事關重大。所以,,盡管是前進當中的問題,,盡管是充滿活力,對早期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我們應該有一個非常認真的態(tài)度和采取很堅決的措施,。這種措施,一方面我覺得不應該是走極端的,。比如很多人說解決估值高的問題,,很簡單,就是取消審批,,讓所有夠門檻的企業(yè)都上市,。大家可能看到我在中央電視臺跟幾個專家爭論過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個是有點不負責任,。中國符合我們創(chuàng)業(yè)板,、中小板上市門檻的,我估計沒有10000家,,也至少有5000家,、8000家,是不是讓他們都馬上上市,?我們證券市場成立到今天,,20年了只上2000家。去年以來應該說我們企業(yè)上市的步伐已經相當快了,,還要考慮市場的承受能力,。所以,走極端的辦法,、休克療法,,從來不是中國改革的道路。
另外,,這種措施也不能是簡單照搬,。有些西方證明是可以用的辦法,拿到中國來是不是就可以用,?我覺得也要慎重和分析,。所以,我個人一直對比如說存量發(fā)行,,讓發(fā)起人股東一開始就可以套現(xiàn),,持謹慎的保留態(tài)度。對于券商一直在要求的給券商,、主承銷商的配售權,,我是明確反對的,。在賣不出去股票的地方,是要給券商配售權的,,主要靠他們去營銷,,去找到優(yōu)質的投資者。在中國這樣一個新股供不應求的市場上,,什么股都有人敢承銷,,什么股都有人敢認購,你給配售權就是給他特權,。所以,,我覺得在國際上一些成功的做法,我們恐怕也不能夠簡單的移植,,要考慮到在中國特點下面會不會變形,、會不會走樣、會不會扭曲,。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不能套用同樣的辦法,。將來新股發(fā)行困難,發(fā)不出去了,,我也會贊成給主承銷商以配售權,。這叫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