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近日報道稱,,根據(jù)審計署數(shù)據(jù),,2012年4個省本級、17個省會城市本級打算用賣地收入來還的債務,,本息共計2315.73億元,,是實際賣地所得收入的1.25倍。
網民認為,,隨著房地產調控持續(xù)趨緊,,地方政府冀望通過“賣地還債”挺過債務危機越來越不可行,一旦巨額地方債務失控,,風險之大不堪想象,。有網民提出,解決地方債問題需要制度層面的改革,,如完善財產稅制度,,為地方政府建立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改革“重政績考核,、輕債務考核”的考核機制等,。
高債務率引“破產”擔憂
有媒體報道稱,根據(jù)審計署6月公布的審計結果,,截至去年年底,,抽查的36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3.85萬億元,其中有16個地區(qū)債務率超過100%,,最高的達219.57%,,有地方政府逾六成的年收入得用來還債。
有網民由此聯(lián)想到正身處破產邊緣的美國城市底特律,,甚至擔憂“中國將要產生十幾個底特律”,。而另一些網民認為,由于中國不存在“地方政府破產”一說,,上述擔憂或許過度,但不破產并不意味著危機消散,。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白明也在微博上指出,與中央政府發(fā)債還可以通貨膨脹為代價不同,,地方債一旦失控,,由于沒有發(fā)鈔權,,飲鴆止渴的“鴆”都找不到,很可能引發(fā)其他方面的連鎖反應,。
“賣地還債”難持續(xù)
眾所周知,,“賣地”仍是地方政府賴以還債的主要手段。
財經專欄作家蔡慎坤發(fā)表博客稱,,中國官員從不擔心城市破產,,面對同樣沉重的政府債務,中國城市官員采取的手段是拼命推高房價地價,,把債務負擔全部轉嫁給無辜的老百姓,。一直以來,各級地方政府瘋狂舉債盲目投資,,靠的就是揮霍不盡的土地資源,。
網民“Steve_49”指出,賣地還債不可行,,先不說還剩下多少可用土地,,就政策來說,這種手法是與當期的房產政策背道而馳的,,是近幾年來不得不面對的政策矛盾,。這種利用變相的政府炒房地產的方式進行財政收入的方式,不可能不引起高層的重視,,雖然已經存在不少時間,,但既然強令了房價問題,政府揮出去的巴掌不可能收回來,。
亟待制度層面改革
網民“老彪NJU”表示,,當務之急是要用各種資產調整方法排除地方政府債務這顆隱形地雷,然后改革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事權,、財權,。
趙海均在博客中進一步提出幾點具體的改革建議:一是調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稅分配機制,或者按照財權和轉移支付來決定中央和地方應該承擔的事權,,尤其是要賦予基層政府與其所承擔的事權相適應的穩(wěn)定收入來源,;二是完善財產稅制度,為地方政府建立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財產稅以房產,、土地等為課稅對象,有較強的地域性,,而且稅源充足,,稅收收入穩(wěn)定,具有成為地方政府主要稅收來源的基礎,。讓其成為主力稅源,,能強化地方居民對地方政府的財政監(jiān)督和預算約束,,對規(guī)范財政收入體制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三是改革現(xiàn)行“重政績考核,、輕債務考核”,,“重資金投入、輕效益評價”的考核機制,。建議干部考核制度要隨經濟發(fā)展情況適當做出調整,,現(xiàn)階段要弱化GDP導向的考核,把舉債,、償債,、資金使用等方面的指標納入考核指標體系,這也是保障地方財政安全,,防止中央代地方買單的舉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