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最近幾年政府多次出臺各種政策進行調控,,但仍然難阻房價飛漲。普通民眾依靠正常勞動收入,,去買房安居樂業(yè)變得越來越遙遠,。 有鑒于此,一些專家學者提出,,中國樓市需要一套真正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而不是以限購為主的短期“急就章”。 在提長效機制之前,,有必要先搞清楚兩個問題,,一個是中國房地產市場(這里主要是指住宅市場)的真實供求狀況,一個是樓市調控的具體目標,。遺憾的是,,很少有人愿意靜下來思考這兩個問題,只好陷入周而復始的爭論,。 早在2011年初,,北京出臺15條樓市調控細則的時候,筆者就提出,,調控之前需要盡快進行一次全國住房普查,。難以想象,對于房地產這樣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領域,,宏觀調控多年,,竟然還沒有開展過一次全國性的住房普查,即使是以省或直轄市為范圍的住房普查也從來沒有開展過,。與之相反,,全國性宏觀調控措施已經出臺了不計其數的版本。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宏觀調控在尷尬中走向尷尬,,也是再正常不過的結果。 中國已經成功進行過多次全國性的人口普查,,以及經濟普查,。由于住房的不可移動性和住房產權登記制度,全國住房普查在技術上難度應該比人口普查和經濟普查更小,,在執(zhí)行上也更加容易,。以家庭為單位,以家庭人口為參照系數,,進行全國性住房普查,,并全國登記聯網,只有在此基礎上,,政策的制定者們才能更加趨近合理,。 出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普查的結果可以暫時不公開,,全國聯網的信息也僅供一定決策范圍內查閱和使用,,以使科學調研和調控的阻力變得最小。 遺憾的是,,三年即將過去,我們還沒有補上這一課,。而可怕的是,,我們補這一課的時間越晚,浪費的時間和社會財富成本將越大,。中國的住宅總量是供不應求還是分配不均,?這一問題的真實答案,將決定中國最終采取什么樣的調控手段,,決策者得不到真實,、完整、具體細致的信息,,調控策略就會出現偏差,,整個社會為此將付出極其昂貴的代價。 至于樓市調控的具體目標是什么,?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就是把房價降下來,這種認識或許是想當然,,樸素得有一點一廂情愿,。理性地看,樓市調控最理想和理性的目標,,也許就是讓普通公民能夠靠自己的勞動收入,,在自己生活的城市,,買得起用于自住的房子。 那么,,中國樓市調控的長效機制到底在哪里,?辦法應該是,摸清家底之后,,去投資化和扶助民生將是樓市長效機制的兩大主線,。 摸清家底我們就會發(fā)現樓市的癥結在哪?是總量不夠還是分配不均,?如果是總量問題,,那需要加大投資,而如果是因為炒房,、投資行為使得住房分配不均,,那就需要對癥下藥,堅決去除投機性炒作的土壤,。 這就需要,,在住房信息登記聯網完成之后,對家庭第三套和三套以上住房開始征稅,,壓縮投資炒房的套利空間,,這是樓市調控長效機制的一大主線。例如,,對家庭第二套住房,,首付5成按揭,無利率優(yōu)惠,;第三套住房,,每年按價值5%征收房產稅,第四套10%,,依次遞增,。當然,具體稅率得政府說了算,。如此一來,,炒房者的持有成本和風險上升,獲利空間縮小,,自然會考慮離開,。這一措施,將結束中國樓市此前10年來全民炒房的擊鼓傳花游戲,。 在去投資化的同時,,降低自住型購房的門檻,將是長效機制的另一大主線。具體操作來看,對城市居民購買的首套住房,減免交易稅費,,首付降低到一成(如果商業(yè)銀行能夠控制風險,,首付比例降到5%甚至零也未嘗不可),,都可以大大減輕購房者的支付壓力。另外,對于購買家庭首套房的貸款,利率給予一定優(yōu)惠,,政府也補貼部分利息,都是可取的,。 據筆者所了解,,在京滬廣深等一線城市,購買家庭第一套住房的當地居民,,絕對數量已經很小,。當地政府為此支付的社會成本有限,而為此獲得的社會效益與支持將遠大于投入,,何樂而不為,? 總而言之,讓市場回歸理性,,政府保障市場秩序和民生,,這才是行之有效的樓市長效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