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某公司最近召開的臨時股東大會上,,該公司剝離資產的議案以76.81%的同意票獲得通過,但約四分之一的反對票表明,,股東對公司剝離該項資產不滿意的人不少,。而輿論也質疑以6100萬元低價甩賣過億資產,有向接盤方即大股東進行利益輸送的嫌疑,。
筆者無意介入到這一交易個案的爭論當中,。在企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為了發(fā)展的需要,,公司剝離某部分資產出去,,或收購某部分資產進來,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交易價格有折價,、有溢價,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讓投資者難以理解的是,,為什么上市公司賣出的資產常常大幅折價,而買進的資產卻是大幅溢價,?為什么這冤大頭多是讓上市公司當了呢,?
有一種解釋是,上市公司剝離出來的是虧損的資產,,或者劣質資產,;而買進的資產則是優(yōu)質資產,可以給公司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這種解釋確實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上市公司折價賣出,、溢價買進資產的原因。但實際情況顯然并非如此單純,。
從上市公司剝離出來的資產未必真的就是劣質資產,,雖然有的公司剝離出來的資產賬面上是虧損,但實際上是人為做出來的,。最明顯的是曾經在A股市場上掀起波瀾的立立電子公司,,該公司甚至已經在中小板成功發(fā)行股票只等掛牌上市了,但就在即將上市的前一天,,該公司的上市事宜被叫停,,因為該公司的上市資產遭到媒體方面的質疑,是從另一公司騰挪過來的,,涉嫌同一資產二次上市,。如果說這個案例有些特殊的話,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的案例,。比如,,同一塊資產,,若干年前被上市公司廉價剝離出來了,但幾年后又被上市公司從大股東手上高價收購回去,,這樣的事情也常有發(fā)生,。所以,從上市公司剝離出來的資產,,很難說就是劣質資產,,資產虧損有可能是假象。
同樣的上市公司買進的資產未必就是優(yōu)質資產,,這其中甚至不乏高價的劣質資產,。比較常見的是,收購進來的資產遠遠達不到預期的收益,。更有甚者,,上市公司收購進來的資產本身就是劣質資產或虧損資產。比如最近一家餐飲類公司為擺脫業(yè)務下滑的困境擬涉足環(huán)保業(yè),,但其收購的資產三年營收為零,,并且在收購的資產中,其中的一塊資產難覓蹤跡,。另外,,還有一家上市公司以17.75倍的溢價收購另一家經營虧損的公司�,?梢�,,這些交易中上市公司充當冤大頭角色的可能性很大。
上市公司充當冤大頭歸根到底在于,,最終的埋單者是廣大的公眾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比如高溢價收購虧損資產,只因為上市公司的錢來得容易,,都是從投資者的荷包里掏出來的,,上市公司花起來并不心痛。又如賤賣資產,,真正利益受損的還是公眾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至于上市公司的大股東,他們反而可以從刻意安排的溢價和折價交易中受益,,這是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的一種手段,。
中小投資者面對上市公司充當冤大頭,基本上是無能為力的,。由于一股獨大的原因,中小投資者的話語權非常有限,。并且在投機炒作盛行的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收購行為往往都被視為利好而受到市場的炒作,,投資者樂于追逐市場短炒帶來的差價,哪里還顧得上來反對資產收購價格的不合理呢,?至于未來收購資產達不到預期收益,,那就是屆時誰持有股票誰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