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金融市場上最熱門的事情莫過于“錢荒”,而央行在其中的表現(xiàn)尤為引人關注,。 發(fā)端于5月下旬的銀行間市場“錢荒”,到6月20日達到了頂峰。那一天,平常3%左右的上海銀行間隔夜拆放利率大幅上漲至13.44%,,創(chuàng)下歷史紀錄,盤中還一度躥升至30%的驚人高位,。以往,,每當資金面緊張時,被業(yè)內昵稱為“央媽”的央行總會及時出手,,通過多種方式釋放流動性。而這次,,在資金“旱情”最重的時候,,央行卻“冷眼旁觀”,一夜間由“央媽”變成了“后媽”,。 央行的變臉是一次警示,。此次“錢荒”,表面上看,,是受外匯占款增速下降,、企業(yè)所得稅集中清繳、端午節(jié)假期現(xiàn)金需求增加,、補繳法定準備金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導致市場資金面供不應求所致。但從深層次看,,則是因為部分銀行的流動性管理出了問題,。一些銀行表外業(yè)務發(fā)展過快,一邊拼命搞同業(yè)拆借,、發(fā)理財產品,,低成本吸收資金,另一邊通過信托,、券商資管等金融工具對外融資,,大量資金流向地方融資平臺和房地產市場。這樣的“玩錢”游戲不僅會導致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難以流入真正需要支持的實體經濟,,還會因為“短借長貸”的存在,,埋下流動性風險的隱患。一些銀行貸款沖動強烈,,資金備付水平低,,由于它們的存在,金融機構流動性是否充足的重要標志——超額準備金率已從去年末的3.3%下滑至5月末的1.7%,,對流動性風險的承受能力下降,。還有一些銀行流動性應急機制不完善,大多建立在依靠從外部融入資金的基礎上,,一旦外部資金趨緊,,這種應急機制也就形同虛設了。正是由于這些銀行的流動性沒有保持在合理水平上,,才會在市場資金面供不應求時雪上加霜,、更加吃緊。這個時候,,它們都習慣性地指望“央媽”解圍,,而央行的變臉,無疑給這些銀行一個深刻的教訓,,督促其按照審慎經營的思路加強流動性管理,,也倒逼其“把錢用在更合適的地方”,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fā)展,,更有力地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央行的變臉也是一次“可控的壓力測試”。雖然隨著“錢荒”的升級,,出現(xiàn)了股市暴跌,、債券招標未招滿、基金贖回壓力加大等現(xiàn)象,,但整體來看,,當前我國金融體系不大可能爆發(fā)系統(tǒng)性的流動性風險。5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余額高達104.21萬億元,,同比增長15.8%,流動性總量并不短缺,;銀行業(yè)盈利平穩(wěn)增長,,資本較為充足,風險防御能力較強,,銀行體系比較穩(wěn)�,。淮婵顪蕚浣鹇侍幱诟呶�,,央行擁有充足的“彈藥”來調節(jié)流動性,。在這樣的形勢下,,抓住“時機”給一些銀行糾糾偏,也有其可行的一面,。 適度的“變臉”利大于弊,,但如果不加控制任由“錢荒”持續(xù),整個金融體系就有可能出現(xiàn)流動性過度緊縮,;就會限制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形成貸款“量少價高”的局面,不利實體經濟發(fā)展,。下一階段,,作為“最后貸款人”的中央銀行,應在堅持穩(wěn)健貨幣政策的同時,,適時調節(jié)銀行體系流動性,,保持貨幣市場穩(wěn)定。值得圈點的是,,央行在6月25日表示,,已向一些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流動性支持。此外,,央行還可以通過發(fā)行定向央票,、差別準備金率等舉措,更有針對性地管理那些流動性管理不善的銀行,,盡量避免“少數(shù)人感冒,大家都吃藥”的情況發(fā)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