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新興市場國家遭遇熱錢撤離,、經濟增長放緩,、金融指標走差。特別是一些發(fā)達國家的大型金融機構不斷發(fā)布報告,,預測繼次貸危機,、歐債危機后,第三波金融危機將從新興市場引發(fā),,刺激了國際投資者脆弱的心理,。許多人開始動搖對新興市場國家的信心,導致一些非理性撤資和資產保全行為,。 實際上,,包括中國、巴西等在內的多數新興市場國家,,目前宏觀經濟基本面,、財政狀況、外匯儲備,、融資規(guī)模均處于合理水平,,并保持較發(fā)達國家更高增速,絕大多數數據離引發(fā)金融危機的水平相去甚遠,。盲目唱空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純屬夸大其詞。 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確實面臨壓力:一是這些國家在經歷本世紀以來較長時期的高增長后,,普遍從2011年開始進入下行周期,。二是這些國家內部長期存在貨幣錯配,導致其金融體系相對脆弱,。由于這些國家大多需引進外資發(fā)展經濟,,匯率波動對其經濟、金融有較大影響,。當外部環(huán)境變化或本國經濟下滑時,,短期外資流出導致貨幣貶值,會進一步放大風險,。三是發(fā)達國家量化寬松產生負面溢出效應,,給新興市場經濟體帶來貨幣升值和資產價格泡沫。如今外界擔心美聯儲縮減量化寬松,,市場預期轉變,,又導致短期內資本大量撤離并引發(fā)市場波動。 不過,,由于上述擔心就認為新興市場國家會進入金融危機狀態(tài),,實在有些過于輕率,。 首先,隨著世界經濟貿易格局演變,,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影響力顯著上升,。各國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增強了抵抗資本外逃等外部沖擊的能力,。其次,,亞洲金融危機后,新興市場國家總外債占總儲備的比率大幅下降,,外債規(guī)模,、負債率都在國際公認安全范圍內。其匯率制度和資本賬戶管理更加合理穩(wěn)健,,與亞洲金融危機時不可同日而語,。再次,雖然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進入減速期,,但與發(fā)達經濟體相比仍表現不俗,。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基本面仍比較健康,對直接投資具有吸引力,。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外逃資本主要是短期資本,看好新興市場國家的中長期資本并不在其行列,。這意味著,,短期內資本流出容易造成流動性不足,甚至局部資金鏈斷裂,。但長期看,,流動性減少有利于擠掉股市、樓市泡沫,,使金融市場能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最后,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意味著美國經濟復蘇趨勢明朗,,美國經濟有望重新發(fā)揮世界經濟火車頭作用,,這對新興市場國家加速走出經濟下行期是個利好消息。 經歷過上世紀亞洲金融危機和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后,,新興市場國家普遍關注利率,、匯率變化,提高了宏觀經濟和金融危機管理能力,。各國還加強國際合作,,建立起有效的金融危機應對機制。如東盟“10+3”通過清邁協議建立東亞外匯儲備庫,,金磚國家也在籌建類似的金融合作機制,。 作為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中國的金融市場近期也出現一股恐慌情緒。無論是銀行間市場出現的所謂流動性緊張,,還是股市莫名暴跌,、人民幣匯率連跌,都是這種情緒的反映,。實際上,,正如以上分析,,這些情緒是對風險的過度放大,。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huán)境和經濟下行風險,我國已明確應對思路并及時采取有效舉措,,那就是繼續(xù)堅定推動經濟轉型,,通過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具體到金融制度改革,,則是加快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步伐,更好發(fā)揮金融優(yōu)化配置要素資源作用,。 我國擁有巨額外匯儲備,,央行加強流動性管理的手段也更加多元,經驗更加豐富,。更重要的是,,有堅實經濟基本面做后盾。因此,,在保持清醒頭腦,,不回避當前風險矛盾的同時,人們更要對我國金融和經濟發(fā)展保持充分信心,,不在“羊群效應”下盲目跟風炒作,,金融危機的“自我實現”機制就會被切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