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永遠是個不斷“見證奇跡”的地方。奇跡不僅有價格,,還有宏論,。6月8日,獨立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教授金巖石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如何建立合理的住房體系?就應該讓豪宅賣出天價,,然后政府有錢了,,就能給窮人建保障房。高房價不是為了讓富人發(fā)財,,而是讓窮人能住上房子,。”6月17日,,《人民日報》針對此說法刊文稱,,高房價竟然成為有利于窮人住上房子的借口,,實屬奇談怪論�,!�
這幾天,,網民將“高房價有利窮人”形容為“流氓強暴有利于良民提高戰(zhàn)斗力”。被譽為“索羅斯中國門徒”的金巖石,,在被主流媒體批為奇談怪論,、歪理邪說之后,還是連發(fā)兩條微博,,自證清白,,堅稱“市場是買賣雙方的博弈,成交即合理,,高房價傷及貧民,,故保障房是政府的良心”!他還反問,,“《人民日報》文章的主導思想依然是讓商品房巿場承擔保障責任,,為政府的失職開脫。請公論:保障房責任由誰承擔,?豪宅補公租何錯之有,?”
先來分析兩個核心問題:第一,高房價真不是讓富人發(fā)財嗎,?國家信息中心報告曾指出,,1998年至2006年,,以現(xiàn)價計算的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長10.2%,,而現(xiàn)價住宅銷售額的增長卻達到32.6%。按照今年官方公布的“2012年基尼系數(shù)為0.474”比照,,房地產業(yè)突飛猛進的那些天量貨幣,,果真流到窮人那里去了嗎?第二,,“豪宅補保障”的說法靠譜嗎,?中國的保障房,不是靠土地出讓金建設起來的,。不妨看看政策吧——2011年年中,,財政部、住建部就聯(lián)合發(fā)出通知,,強調將公共預算,、公積金增值部分以及土地出讓收入的10%作為保障性住房的建設資金。但根據(jù)機構測算,,土地出讓金和公積金收益部分相加,,大約可籌集到保障房所需資金的20%到25%,。剩余的,還有巨大資金缺口,。換言之,,高房價對保障房做出的“貢獻”,怎么都算不上“主流”,�,!�
金巖石的邏輯,也許確有獨辟蹊徑之處,,但這樣的論調,,顯然缺乏起碼的溫度,顯得乖戾而悖逆現(xiàn)實——尤其是在房價居高不下,、宏調亟待轉身的背景下,。6月18日,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2013年5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數(shù)據(jù)顯示,,5月70大中城市中65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huán)比上漲,桂林漲幅最高,,為2.9%,,64個城市二手住宅價格環(huán)比上漲,漲幅最高的是北京,,為1.7%,。這個時候,如果繼續(xù)放任“漲價有理”,、放任價格泡沫的崩盤風險,,傷害的恐怕不僅僅是窮人而已。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價值判斷,,大多經濟學者認同
“高房價危及經濟大局”之說,。 這些年,,圍繞買房與賣房的經濟學驚人之語層出不窮:比如早期的
“每個人都想買房的觀念非常錯誤”,;2008年底,有專家說“現(xiàn)在買房就是愛國”,;此后是“未婚女青年”,、“丈母娘”等“推高房價”的各色歸因說;即便是2013年,,“國五條”出臺,,各種“謹防誤傷”的諄諄教誨也時有耳聞……老總搭臺、專家唱戲,,語不驚人死不休,,反正吹牛不上稅,、扯淡無下限。 誠然,,經濟學家的“夢囈”,,可能都會找到模型或依據(jù)。但在所謂的絕對理性之上,,還應該有溫熱的“窮人經濟學”,。正如學界人士所言,經典社會學家早就論證過,,人類理性及理性決策根本上是建立在非理性基礎之上,。譬如一旦離開信任,活躍在市場上的理性經濟人就連一張合同都簽不下來,,而信任,、特別是死心塌地的信任,顯然是非理性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當代經濟學就是以“理性的不完善”為邏輯起點的,。那么,當我們的經濟學家在理性的帽子下胡言亂語或信口開河的時候,,其情感與心理究竟何以皈依,、這樣的經濟學觀點又有多少工具意義?
中國的經濟學家都不是喝理性的西北風長大的,,就像中國的房子與價格也必得放在國情下考察一樣,。為什么專家的立場與觀點會成為輿論風暴?除了真知灼見之外,,或者也與專家話語權的濫用,、房地產領域復雜角力等大有干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