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在前三季度稅收收入增長“失速”的情況下,非稅收入增幅卻在“提速”——新華社主管的
《經(jīng)濟參考報》昨天在頭版頭條報道了前三季度地方非稅收入大增的情形,。該報道稱,一些地方將非稅收入尤其是罰沒收入作為財政“增收挖潛”的重要途徑,。
這個報道說明了什么,?說明了一些地方在經(jīng)濟下行的背景下,地方財政收入“收成”不佳,。當稅收收入下滑之時,,有些地方就在非稅收入上動起了腦筋,。規(guī)范的非稅收入倒也無可厚非,問題在于,,一些地方硬是要“刮地皮”,。比如,罰沒收入的同比增幅很高,,一些收費主體想方設法征收名目繁多的各種費用——如此的非稅收入,,危害性大。
類似的報道,,本報此前也曾刊發(fā)過,。上述這篇報道的意義,在于用翔實的數(shù)據(jù),,生動對比了稅收收入增長“失速”和非稅收入增幅的“提速”,。尤其是對一些地方財政收入目標制定的質(zhì)疑,以及罰沒收入高增長的批評,,讓人印象深刻,。關于罰沒收入增長,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云南省一個小縣,,6月份一次性罰沒收入入庫竟達1339萬元。
非稅收入是除稅收以外的收入,,一般包括行政事業(yè)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彩票公益金,、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產(chǎn)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本經(jīng)營收益,,以及罰沒收入等,。大體而言,政府的非稅收入來自三塊:一是預算內(nèi)非稅收入,;二是預算外非稅收入,;三是游離于財政之外的政府各部門的收費和集資、攤派——備受指責的“亂收費”,,即屬于這一塊的收入,。
地方非稅收入增長的異常,既跟宏觀經(jīng)濟的疲弱有關,,也跟不少地方財政的窘境有關,。經(jīng)濟下行導致企業(yè)利潤空間被壓縮,上交稅收減少,,這是客觀現(xiàn)實,。在行政運行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在一些地方財政捉襟見肘的形勢下,地方政府有動力在非稅收入上“挖潛”,,甚至滋生出許多“亂收費”行為,。
前些時候,多個部委聯(lián)合發(fā)文,,要求在全國范圍內(nèi)開展涉農(nóng)亂收費專項治理,。涉農(nóng)領域亂收費現(xiàn)象較為嚴重,不是什么新鮮事,。其實也不單單是涉農(nóng)領域,,很多方面亂收費的問題至今較為嚴重,諸如擅自擴大收費范圍,、違規(guī)將無償公共服務改為有償服務,以及種種變相收費等亂象,,難以根治,。
增加地方收入不能靠“刮地皮”,這是顯而易見的,�,!肮蔚仄ぁ钡淖龇ǎ行┦桥腔苍诨疑貛�,,會給企業(yè)和民眾增加負擔,,最終涸澤而漁。在大環(huán)境要求“減負”,、“休養(yǎng)生息”的情形下,,“刮地皮”讓人頗有背道而馳之感。規(guī)范非稅收入的征收,,消弭各類收費亂象,,仍然是今后一段時間里的重任。
增加地方收入,,擺脫地方財政窘境,,要做“加法”,也要做“減法”,。一個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關鍵還要是靠“造血”能力。為官者當妥善把握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短期與長期的關系,,回歸政府職能,,削減建設財政支出。與此同時,,當想方設法降低過高的行政運行成本——這對于地方財政擺脫窘境大有裨益,。當然,,說易行難。降低行政運行成本問題,,輿論呼吁了許多年,,仍然難以有大的突破,這背后有現(xiàn)實的阻力在,。
地方財政的困難,,也跟目前的財稅體制有關。強調(diào)地方財權與事權的匹配,,已是老生常談,。財稅體制的進一步改革,十分迫切,。有些地方財政的艱難,,非要在體制層面解決不可。
無論如何,,有些地方在財政困難時的“餿主意”,,該丟進垃圾堆里�,!肮蔚仄ぁ敝惖淖龇�,,不能繼續(xù)下去。該做“減法”的,,要“減”,;該做“加法”的,要“加”,。在這樣的“減”與“加”中,,讓財政秩序更為井然,讓民眾避免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