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溫州老板排隊跑路,到鄂爾多斯商人自殺,;從25%以上的月息,,到溫州千億規(guī)模的民間借貸。最近一段時間,,民間借貸,、高利貸崩盤等詞匯成為財經媒體的熱點。讓人擔憂的是,,民間借貸惡性事件頻發(fā)正預警包括樓市在內的國內資產泡沫的破裂,。
溫州資本的符號意義,早已超出民營經濟的范疇,,成為國內“游資”,、“熱錢”的代名詞。在泡沫化的中國,,這些熱錢創(chuàng)造了“豆你玩”,、“蒜你狠”,創(chuàng)造了天價紅木家具,,創(chuàng)造了藝術品市場的瘋狂,,也創(chuàng)造了“辦廠的老板被炒房的老婆瞧不起”的故事。甚至有觀點指責這些游資是中國第一“炒家”,,推高了房價,、推高了股價、也推高了利息,。當然,,將資產多元化地配置在實業(yè)、地產,、證券以及藝術收藏品上本來是合理的,,但必須警惕的是過度杠桿化滋生了泡沫,并正在加大泡沫破裂的風險,,更加大了泡沫破裂的危害,。
筆者前期到寧波、溫州等地調研時看到,,大多被高利貸所困的企業(yè)家,,真正的壓力所在并非長期經營的實業(yè)而是在于投資。這些企業(yè)家看到了股市、樓市或者藝術收藏品市場的火熱而大舉進入,。
鄂爾多斯的情況則集中地代表了中小開發(fā)商的困境。據(jù)媒體報道,,不久前自殺的中富房地產老板是被緊張的現(xiàn)金流壓垮的,,除了6000萬元剩余工程款未付清外,中富還有2.63億元的民間債務,。鄂爾多斯此前也已出現(xiàn)部分房地產老板因資金鏈緊張外逃的事件,。
之所以說民間借貸的風險頻發(fā)是資產泡沫破裂的信號,是因為許多民間借貸的資金都參與到投資活動中,,資產市場中的許多投資者都是“借錢掙錢”,、“杠桿投資”。其實,,借高利貸的主體更多是中產以上階層,,代表了投資需求甚至是投機需求。在正規(guī)銀行體系對投資需求控制嚴格的情形下,,資產泡沫的破滅是從風控低的民間借貸開始,。
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還并未經歷過全面的資產泡沫,。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海南房地產泡沫時,參與投資的主要是企事業(yè)單位,,泡沫破滅時主要波及企業(yè)和金融機構,。而目前國內房地產的市場化程度已經遠遠高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房地產投資成為居民最主要的投資方式,,土地收入成為一些地方財政的支柱,,房地產和相關產業(yè)也是金融系統(tǒng)的重要客戶。一旦泡沫破裂,,后果不堪設想,。
對于銀行體系而言,雖然現(xiàn)在銀行的風控能力,、資本實力遠遠高于股改前,,但房地產業(yè)務的占比也遠遠高于以往。統(tǒng)計顯示,,去年金融機構房地產新增人民幣貸款占全部新增人民幣貸款的比例高達25.4%,,實際與房地產有關系的貸款的比例更高。這是因為許多企業(yè)的經營貸款,、項目貸款都是以房地產作為抵押,,甚至有估算這一比例高達六成。當然,,目前看,,這些貸款都有足夠的安全性,。
但是,如果房地產業(yè)出現(xiàn)整體風險,,土地價格,、樓市價格大幅下降,土地財政難以為繼帶動地方債務風險,,樓市蕭條導致相關上下游產業(yè)萎縮,,風險的重疊將使得金融體系不堪重負。歷史經驗顯示,,房地產周期與經濟周期具有同步性,,在中國經濟受控回落的同時,房地產的周期性下降更容易導致銀行系統(tǒng)性風險,,從這個角度講必須警惕泡沫的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