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已經成了社會公眾熱議的話題,。在國際經濟形勢前景不明、美歐債務危機逐步加深的背景下,,中國的外匯儲備面臨的風險日益增大,。如何正確運用外匯儲備,,將過量外儲的負擔變成國內經濟發(fā)展的動力,,是目前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之一。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發(fā)展所需要的資金嚴重短缺,,需要通過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加以彌補,。在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牽引下,,中國的外匯儲備總量迅速上升。特別是在2001年加入WTO后,,外匯儲備的規(guī)模開始出現跳躍式增長的態(tài)勢,。據統(tǒng)計,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增長到3.2萬億美元,,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第一大國,。 雖然理論界對一國應保持多大的外匯儲備規(guī)模最佳并無統(tǒng)一看法,但3萬多億美元的巨額外儲,,對中國這么一個發(fā)展中國家而言,,顯然屬于超量儲備。巨額外儲給中國應對國內外經濟的波動準備了充足“彈藥”的同時,,也給國民經濟的運行以及外匯儲備自身的安全帶來了諸多的麻煩,。 巨額外儲引發(fā)的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加重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從數據上看,,1990年實際M2與GDP的比率為82%,,1996年首次達到100%,2010年超過180%,。但如果將外匯占款因素數據剔除的話,,1990年M2與GDP的比率只有79%,2010年該比率也只有134%,。換句話說,,正是因為存在巨額的外貿順差及其形成的大量外匯儲備,使得外匯占款的額度大大增加,,也使得實際M2/GDP要比剔除外匯占款的M2/GDP數據高出50余個百分點,。 此外,,由于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和美元的不斷貶值,巨額外儲面臨縮水的風險也不可小覷,。有學者分析指出,,如果綜合考慮匯率損失,那么2003年以來中國的外匯儲備損失可能高達2711億美元,。 那么,,如何正確地運用外匯儲備,就成為管理當局的頭等大事,。從目前來看,,外匯儲備的用途主要在購買國外主權債務方面,比如目前我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就有1.2萬億美元,,約占全部外匯儲備的37.5%,。此外,鑒于歐債危機加深,,中國未來可能適當增持歐債的可能性也較大,。除了對國外主權債務的投資外,外匯儲備還應該加強對大宗商品的投資,,這包括兩條途徑,,一是積極參與主要大宗商品供應商的股權投資,二是直接批量采購國外大宗商品,。 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積極運用外儲為國內發(fā)展相對“短腿”的民生事業(yè)添磚加瓦。比如不妨利用外儲大量采購國內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扶貧等事業(yè)急需的商品,,通過優(yōu)惠價格或者免費配給相關機構和單位,,或者直接發(fā)放到弱勢群體的手中。這樣既可以彌補國內民生事業(yè)的不足,,又可以減少外匯儲備的總量,。至于有人擔心的引發(fā)國內通脹的問題,同樣也不存在,。這是因為外儲運用在國外而非國內,,不需要基礎貨幣的配套。而采購對象如果集中于歐美,,還有利于刺激他們的國內經濟,。相比較而言,該措施要比購買主權債務有用得多。 實際上,,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使用不僅要本著安全第一的基本原則,,更應該靈活運用,積極為國內的經濟發(fā)展和民生事業(yè)服務,。如果能夠將巨額外儲這一“池子”里的水用活,,它就將不再是負擔而會變成一種發(fā)展動力,這對未來的國民經濟和社會保持持久的增長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