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元春:治理通脹要關注新問題 |
中國的貨幣M2到底增長了多少,今年的信貸到底貸出多少,,是由投資和出口決定的,,不是由決策者和人民銀行說了算的。對中國信貸增長影響最強的是發(fā)改委,、財政部,,而不是人民銀行,不能對此有正確的認識而簡單地進行貨幣政策的操作就有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 |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表示,,在分析當前的通貨膨脹時,,要抓住此番通脹的新現(xiàn)象、新問題,,在治理通脹時要有新視角,。
劉元春稱,此次通貨膨脹有四個方面的新現(xiàn)象需要關注:
第一,,通脹的壓力以及人們對通脹滿意度的大幅大降并不是中國獨有,,而是具有世界共性。2010年我國的CPI增幅是3.3%,,比改革開放30年的CPI平均水平要低,,但是民眾卻認為通脹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民眾對于整個價格的滿意度也已達到近十年的最低值,。與此同時,,世界其他國家人民的通脹滿意度也大幅度降低了。在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這次物價上漲帶有普遍性和全球性特征。
第二,,雖然我國的CPI上漲幅度較大,,但是核心CPI卻一直維持在1.5%左右的水平。同時,,我國的GDP評價指數(shù)也一直維持在4%左右的水平,,產出缺口一直維持在-0.5%—0.5%的區(qū)間。這樣來看,,我國的總供給與總需求是平衡的,。這就形成另外一個沖突,即全世界的預測者都預測中國經濟增速在今年會下降,,但是同時又預測CPI會上漲,。
當前主要是由于食品價格和居住價格的上漲引發(fā)PPI的上漲,,特別是房地產價格的持續(xù)高漲引發(fā)了一般的CPI上漲,。在過去,人們認為所有的價格上漲都應該是從上游向下游進行傳遞,,從PPI向CPI進行傳遞,,從實體經濟向金融領域進行傳遞。但是這種傳遞順序在這兩年中好象并不存在,,甚至被逆轉了,。這種反向作用機制到底是什么?這是值得思考的第三個新現(xiàn)象。
第四個方面,,我國的CPI與國際的CPI同步性較差,。2006年以前我國的CPI與全球CPI的相關性是0.17左右,特別是與OECD國家相比,。從2007年開始,,這種相關性已經達到0.7左右。另外,,我國與新興市場國家的同步性進一步加強,,達到0.8。這種同步性是全球化的結果嗎,?是貿易的全球化還是經營的全球化,?這也是值得關注的新現(xiàn)象。
另外,,劉元春認為,,在治理這一輪的通貨膨脹時,還應該有新視角:
第一要有國際視角,。金融危機后形成了兩次震蕩:金融危機的余波帶來的第一波振蕩就是越南金融動蕩,、韓國金融動蕩、迪拜金融危機,、冰島金融危機以及南歐五國債務危機,。還有一次振蕩正在產生中,即全球治理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全球流動性過剩的問題,,這是形成通脹的重要外部因素,。
第二個視角是政治、社會的視角,。這一輪通貨膨脹對于那些經濟結構,、社會結構、政治結構非常脆弱的國家會帶來一些非常強烈的沖擊,。雖然這些國家的CPI可能并不高,,失業(yè)水平也不像發(fā)達國家那么彰顯,但是它所帶來的這種社會和政治的震動是前所未有的,。另外,,人們對通脹的容忍度發(fā)生重大的變異。同時,,通貨膨脹的形成機制也發(fā)生重大變異,。如果不能看到這一點而單純地用以往的視角來處理這一輪的通貨膨脹,那么可能會帶來一些社會,、經濟上的問題,。
第三個視角是體制,、制度的視角。雖然我國的宏觀經濟環(huán)境是穩(wěn)定的,,但是治理通脹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民生問題,,它有泡沫化、國際化的新現(xiàn)象,。而泡沫化中很重要的就是流動性的回收,。中國的貨幣M2到底增長了多少,今年的信貸到底貸出多少,,是由投資和出口決定的,,不是由決策者和人民銀行說了算的。對中國信貸增長影響最強的是發(fā)改委,、財政部,,而不是人民銀行,不能對此有正確的認識而簡單地進行貨幣政策的操作就有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