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積金制度已經走過了10多年路程。最近,,因其繳存覆蓋面,、提取門檻等問題,公眾要求修改完善的呼聲越來越高,。事實上,,《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修改已歷時數年,至今仍未完成草案稿,。相關專家透露,,目前住建部正研究公積金改革,“相關條例修改緩慢源于利益博弈”,。
任何一項改革,,都必須經過利益博弈這一道“關卡”,這幾乎已經成為改革的慣例,�,!蹲》抗e金管理條例》修改數年未完稿,還是因為其間的各種利益關系難以平衡,。一旦受益者成為規(guī)則的制定者,,一方面要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另一方面還要考慮整個社會的公平訴求,,患得患失猶豫不定,,改革自然難以大踏步前進。
值得玩味的是,現行的公積金制度現狀,,與當初設想的“高收入者不補貼,,中低收入者較少補貼,最低收入者較多補貼,,讓普通職工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買得起房,、住得上房”的初衷幾乎背道而馳。住建部2011年的調查結果顯示,,非公有制企業(yè)職工繳存住房公積金的比例不足20%,。與黨政機關、事業(yè)單位和國有企業(yè)的職工相比,,民營企業(yè)職工往往是“低收入者”,,但這部分低收入者,恰恰享受不到住房公積金的惠顧,。
另一方面,,住房公積金因其“沉睡”的金額龐大,已被公眾指為“劫貧濟富”的工具,。為何“沉睡”?是因為公積金提取門檻太高,。按照目前全國通行的公積金政策規(guī)定,繳存職工必須買房才能貸款或者提取公積金,。資料顯示,,我國住房公積金使用率一直徘徊在50%至60%之間,大量公積金處于“休眠”狀態(tài),,如果不買房,,很多人的公積金只能等到退休后才能領取。問題是,,躺在賬戶里的公積金,,年利率遠遠低于銀行存款利率,這意味著公積金“躺著縮水”,,公眾的利益因此遭到損害,。
住房公積金制度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現行的管理法規(guī)亟待進行修訂完善,。2014年,,住建部在部署今年系統(tǒng)主要工作時,《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的修改被再次列入,。此次修改涉及多個方面,,除國務院已經批準試點的“利用住房公積金貸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外,還包括“擴大住房公積金繳存覆蓋面”“強制繳存”“完善提取制度”等方面的探討,。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輿論每每關注公積金制度時,,大多將焦點集中在公積金提取門檻過高導致的“沉睡”問題上。其實,,從公積金管理條例修訂博弈的內容來看,它所面臨的問題遠遠不只是“沉睡”,。只是,,公積金制度雖然屢屢遭遇輿論的批評,卻還能保持無動于衷,,多少有點像是一個“裝睡”的人,。因此,我們必須加大力度破除公積金制度滯后的深層阻力,,喚醒“裝睡”的公積金,,讓公積金真正回歸職工“利益共有”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