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長時間了,,曾以“高大上”著稱的藍籌股似乎成了“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雞肋,。不過,,這幾天,隨著一些藍籌股公布了高分紅預案,,投資者感覺到了一絲欣慰,,對她的憤懣有些消解。
由此,,一些人觸景生情,,給分紅戴上了許多美麗的光環(huán),諸如分紅“給投資者帶來實實在在的回報”,、“奠定了藍籌股的價值基石”,、“推動了股市投資文化建設(shè)”之類。如是之言,,洋溢著人們的情感與期待,。不過,要使這樣的情感與期待能得到滿足與印證,,是需要條件的,。
在經(jīng)濟學里,上市公司的分紅是一個并不簡單的概念,,雖然方家們從基本理論,、統(tǒng)計分析、股價實證等角度采用演繹,、歸納的方法,,長期對此進行了艱辛探索,但理論上仍然存在爭議與分歧,,即使是世界上最權(quán)威的《新帕爾格雷夫經(jīng)濟學大辭典》,,最后也只好將各種分歧同時呈現(xiàn)。不過,,盡管理論上的分歧大量存在,,但對于有關(guān)分紅的一些基本命題,各方還是取得了不少共識,。這些共識至少包括:1,、分紅不一定能增加股東的財富;2、分紅很可能是公司衰退的前奏;3、分紅表示公司不能再有效地使用內(nèi)部資金為股東創(chuàng)造更大的效益;4,、分紅將加大公司的運營成本等等,。籠統(tǒng)地對分紅給予贊賞,、褒獎,,乃至吹捧,都是不合適的,。
眾所周知,,上市公司是通過市場估值來確定自己的價值的,以致資產(chǎn)重組,、產(chǎn)權(quán)轉(zhuǎn)讓等都要依估值而行,。因此,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市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市場給上市公司的一個綜合的、整體性的估價,,包括與公司價值有關(guān)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公司的現(xiàn)有業(yè)績與未來潛能,也包括其行業(yè)地位與未來發(fā)展;既反映了公司個體的運行軌跡,,也反映了宏觀經(jīng)濟的演繹趨勢,。如果從時間坐標來看,按照有效市場理論,,這個估值不僅包含公司的過去,,也涵括它的現(xiàn)在,更預示了它的未來,。有了這些基本的理論鋪墊,,我們才有可能建立起估值與股價的分析框架。由此,,從紅利理論可以得出以下幾點推論:1,、凡是能增加公司價值的,都會使其股價上升;2,、凡是損害公司利益的,,都會降低公司的股價;3、資本增值所帶來的財富一定大于分紅增加的財富,,公司市值是股東財富增加的最大源泉,。
因此,,分紅本質(zhì)上意味著公司可用資源減少,,也意味著未來籌資成本增加、獲利機會與空間縮小,更意味著公司使用資源的能力閑置,、衰退與喪失,。這也是分紅要除權(quán)的理論根據(jù)。然而,,實際上,,除權(quán)只是從數(shù)量上反映了分紅部分的經(jīng)濟后果。除此之外的其他一些重要含義,,乃至對公司未來更重大更實質(zhì)性的影響,,并沒有通過除權(quán)而全面反映出來。而除權(quán)之后的股價走勢,,更真切地反映了市場對除權(quán)的態(tài)度與對公司未來的預期,。
對分紅進行除權(quán)處理的實踐含義也是一目了然的。我們知道,,在某個時點上,,上市公司的價值是固定不變的。因此,,從公司的角度看,,分紅減少了公司可以利用的資源,這部分必須從估值中減掉;而從投資者角度看,,分紅使其獲得了利益,,但因為這個利益來源于公司的損失,因此,,相應地,,投資者的持股價值也要有所降低,。
不過,,雖然經(jīng)濟學家對分紅不待見,但還是不能排除以下情形:1,、上市公司分紅之后,,股價出現(xiàn)填權(quán)走勢,,投資者并不會因除權(quán)而對沖股價,那么,,分紅就是多得的;2,、分紅除權(quán)后,投資者可以持有股票直到除權(quán)缺口被填補,。這樣,,分紅就是實實在在的回報;3、只要買入股票的價位比較低,,而且后來是在高位脫手的,,那么,,相比不分紅,期間的分紅也能增加投資者的財富,。4,、在投資本金不虧損的前提下,分紅能提供高于同期銀行存款利息或其他無風險投資所能提供的收益,。這樣,,投資者的財富也是增加的。
然而,,必須注意的是,,即使分紅如上述情形那樣能增加股東的財富,那也只是退而求其次的方案,,甚至是無可奈何的將就,。不過,對于A股投資者而言,,這已然是夢寐以求的奢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