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收入過低是制約人均財政收入的根本因素
2014年2月18日,,中國社科院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發(fā)布了《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13/2014》,。發(fā)布會上,有學者稱目前中國已經邁入“人均萬元稅負階段”,。一石激起千層浪,,社會對此廣泛關注并展開熱議。
認真閱讀報告后,,才發(fā)現(xiàn)所謂“人均萬元稅負”,,實際上是“人均萬元財政收入”,,本來是反映“人均財力”狀況的指標,。按常理說,一國人均財政收入越高越好,,不知為什么卻被誤讀為“人均萬元稅負”,,正指標變?yōu)樨撝笜恕?BR> 根據(jù)財政部網站數(shù)據(jù),按照國際可比口徑計算,,2011年中國人均財政收入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528美元,,為美國15404美元的9.92%、日本14067美元的10.86%,、德國19499美元的7.84%,,法國22436美元的6.81%。由此可見,,該指標中國遠低于市場經濟發(fā)達國家,。
中國人均財政收入偏低,直接影響到政府財政支出的有效運行,,從中國與發(fā)達國家數(shù)據(jù)對比看,,人均財政收入不是應該降低,而是應該隨著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
一個國家的人均財政收入水平高低,,與該國的經濟發(fā)展所處的階段和發(fā)展水平密切相關,中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偏低,,盡管經濟總量已躍居全球第二,,但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然很低。
據(jù)《國際統(tǒng)計年鑒2013》統(tǒng)計,,2011年中國人均GDP僅為5445美元,,僅為同期美國48442美元的11.24%;人均國民總收入在全球214個國家(地區(qū))排位114位,。中國人均GDP水平偏低,,直接制約了人均財政收入的提高。
反映政府收入的各類指標分析解讀
從政府角度看,,政府承擔國家管理的職能,,并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為保證政府履職的需要,,政府必須掌握一定的收入,。按照政府收入統(tǒng)計口徑,政府收入指標有全口徑政府收入(包括財政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財政收入(包括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和稅收收入,。
政府收入、財政收入和稅收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反映一個國家的宏觀負擔高低,,國內部分學者稱之為寬、中,、窄口徑宏觀稅負,。本人則按照兩個指標中的分子指標,采用宏觀政府收入負擔,、宏觀財政收入負擔和宏觀稅收收入負擔稱謂,,同時,簡稱為宏觀政負,、宏觀財負和宏觀稅負,。因此,宏觀稅負僅指稅收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也即通常所說的窄口徑宏觀稅負,。
政府收入、財政收入和稅收收入,,除以全國人口數(shù)相應得出,,人均政府收入、人均財政收入和人均稅收收入(即“人均稅負”),。
據(jù)《中國財政年鑒2012》統(tǒng)計,,2011年中國財政收入103874.43億元,稅收收入89738.39億元,,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86.39%,,國內生產總值472881.6億元,,宏觀財負為21.97%,宏觀稅負為18.98%,。按照全國人口13.44億計算,,2011年人均財政收入7728.75元,人均稅負6676.96元,。由于缺乏全口徑政府收入數(shù)據(jù),,宏觀政負無法準確計算,據(jù)中國社科院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估算,,2012年全部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為35.33%,。
人均財政收入被熱議的思考
“人均萬元稅負”的計算并不復雜。社科院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2013年中國財政收入達到12.9萬億,,被13億人口一平均,便得出了“人均宏觀稅負接近萬元”(實際是人均財政收入接近萬元)這一結論,。
人均稅負應采用全國稅收收入除以人口數(shù),,并不是個人實際繳納的稅收平均數(shù),在中國納稅人分為自然人和企業(yè)法人,。社科院報告的數(shù)據(jù)顯示,,九成以上的稅收來自企業(yè)繳納。一般而言,,在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較低條件下,,稅收主要來自于法人企業(yè);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來自于自然人的稅收會擴大。從國際上看,,高收入國家來自于自然人的稅收遠遠高于中低收入國家,。
中國稅制的設計,間接稅占比重過高,,直接稅比重過低,。間接稅大部分由法人企業(yè)繳納,當然,,稅收最終還是由購買產品的消費者承擔,,直接稅部分由法人企業(yè)繳納,如企業(yè)所得稅,,部分是由自然人繳納,,如個人所得稅。據(jù)《國際統(tǒng)計年鑒2013》統(tǒng)計,,2009年中國商品和服務稅占中央財政收入比重為58.89%,,所得稅占24.56%,,而美國商品和服務稅占中央財政收入比重為3.27%,所得稅占47.29%,。
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發(fā)達國家無論是人均稅負,,還是宏觀稅負均大大高于中國,,為什么這些國家的居民不像中國這樣“稅感”強烈,是他們不關心自身利益嗎,?顯然不是,。
據(jù)《國際統(tǒng)計年鑒2013》統(tǒng)計顯示,2009年德國中央財政用于社會福利(包括社會保障福利,、社會救助福利和雇主社會福利)方面的支出5356億歐元,,占中央財政支出的70.4%,2011年美國中央財政用于社會福利方面的支出17530億美元,,占中央財政支出的45.1%,,而據(jù)《中國財政年鑒2012》統(tǒng)計顯示,2011年中國全國財政支出中用于社會保障和就業(yè)方面的支出為11109.4億元,,占財政支出的10.17%,,人均826.59元。中央財政支出中用于社會保障和就業(yè)方面的支出僅為502.48億元,,占中央財政支出的3.0%,。
以上分析發(fā)現(xiàn),市場經濟發(fā)達國家人均財政收入水平高,,用于社會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更高,,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反觀中國,,用于此方面的支出遠遠低于發(fā)達國家,,未來亟須提高用于社會保障方面的財政支出。片面追求低稅負,、高福利,,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不可持續(xù)的,。
因此,,正視“人均萬元稅負”現(xiàn)象,增加社保及民生方面的財政支出,,才是解決大眾“稅感”問題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