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叛逆的時代,一切都不按常理出牌,,全球經濟復蘇和國際金融市場運行“偏離共識”的核心特征未見消退,,反而得到強化。危機把全球經濟從不穩(wěn)定的單極世界中警醒,,但2012年以來全球經濟最大的現(xiàn)實,,卻是“西退東進”后繼乏力,甚至一定程度上被“西進東退”所取代,,新興市場依舊保有相對較高的經濟增速,,但發(fā)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變化趨勢更為積極,,多元化正在“逆潮”!這并非歷史倒退,,也不是短期偶然,而是危機后全球經濟曲折前行過程中的一種階段性必然,。
國際貨幣經濟組織(IMF)本周一公布了最新世界經濟展望更新報告,。總體感覺,,2014年的全球經濟喜憂參半,�,?上驳氖牵瑵q潮似乎已經開始,,在2012年至2013年連續(xù)8次調降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之后,,IMF這次終于預期上調;可憂的是,更新后的數(shù)據(jù)和報告,,進一步確定了一個事實,,這是個叛逆的時代,一切都不按常理出牌,,全球經濟復蘇和國際金融市場運行也是如此,,“偏離共識”的核心特征未見消退,反而得到強化,。
從整體看,,全球經濟復蘇最大的共識就是“多元化”。幾乎所有人在分析危機時,,都會將冷戰(zhàn)后單極世界的內在失衡和美國霸權的不穩(wěn)定性視作根源性風險,,因此,從單極走向多元,,被理所當然地視作解救危機的良藥和毋庸置疑的發(fā)展方向,。2008年以來的現(xiàn)實似乎也驗證了多元化的勢所必然,新興市場快速崛起,,發(fā)達國家蟄伏調整,,“西退東進”不斷改變著整個世界的力量對比。
盡管筆者并不質疑多元化的長期方向,,也不懷疑多元化對全球經濟穩(wěn)定是有益的,,但需要強調的是,世界發(fā)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好事既不必然發(fā)生,,更不一定立刻發(fā)生。危機把全球經濟從不穩(wěn)定的單極世界中警醒,,但這并不意味著危機后的多元化世界是真實的存在,、不變的未來。而這,,恰是2012年以來全球經濟最大的現(xiàn)實,,“西退東進”后繼乏力,甚至一定程度上被“西進東退”所取代,,新興市場依舊保有相對較高的經濟增速,,但發(fā)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變化趨勢明顯更為積極,多元化正在“逆潮”!
而2014年初IMF的最新報告確定的事實是,,這一“逆潮”還將延續(xù),。IMF一邊將發(fā)達國家經濟增速較上次預測提升0.2個百分點至2.2%,另一邊維持對新興市場經濟5.1%的增速預測,,兩相作用,,發(fā)達國家和新興市場的增速差距縮小至2.9個百分點,近11年來首次低于3個百分點,。在2009年危機高潮階段,,新興市場對發(fā)達國家的經濟增速領先幅度一度高達6.5個百分點,2003-2013年間的平均領先幅度也有4.78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新興經濟體崛起正在弱化,發(fā)達國家對現(xiàn)階段全球經濟復蘇的主要貢獻和引領作用在進一步強化,。
看此情形,,筆者以為,多元化的逆潮已從“短期反�,,F(xiàn)象”升級為“中期現(xiàn)實趨勢”。站在2014年的起點,,現(xiàn)在需要做的,,是正視并細致思考多元化逆潮大戲的劇本。
全球經濟多元化的逆潮大戲有美國與新興市場兩大主角構成,。
雖然次貸危機后美國發(fā)生了幾十年來首次全局性衰退,,但美國經濟在危機廢墟上的重生速度超出了世人想象。2011年末,,當大多數(shù)市場人士還在擔憂美國經濟將陷入第二個“大蕭條”式的長期經濟停滯期時,,筆者就基于數(shù)據(jù)挖掘率先提出了美國經濟“周期性領跑”的判斷,隨后美國經濟的表現(xiàn)逐步走強,,不斷超出預期,,呈現(xiàn)出王者回歸的態(tài)勢。應該說,,市場對美國經濟強勢回歸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后知后覺,、從懷疑到肯定的過程。從新聞報道看,,美國經濟一直麻煩不斷,、危機四伏,2011年8月的美債危機,、2012年末的財政懸崖,、2013年10月的政府停擺,均鬧得沸沸揚揚,,一定程度上掩蓋了藏在數(shù)據(jù)中的基本面走強信息,。直到2013年10月,,政府停擺和債務上限鬧劇再度有驚無險獲得解決,美聯(lián)儲于12月正式啟動了QE退出,,市場才最終肯定了美國經濟強勢復蘇是全球“最穩(wěn)定,、最具確定性”的事情。
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fā)后,,新興市場卻呈現(xiàn)出“風景這邊獨好”的態(tài)勢,,危機不僅沒有帶來明顯創(chuàng)傷,反而成就了新興市場脫鉤崛起的無上榮光: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率明顯高于發(fā)達國家;新興市場的金融機構加速了國際并購的步伐,,躋身于全球領先行列,,并最終摘得了國際千家大銀行排名的桂冠;新興市場經濟金融地位也由此顯著提升,在全球經濟秩序重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中的話語權不斷增強;新興市場的自信心也大幅增強,,甚至一度出現(xiàn)了“新興市場救助歐美”的言論。但高峰的背后,,往往是懸崖,,2012年之后的趨勢演化表明,本次危機是個完整的閉環(huán),,不存在完全屏蔽于危機沖擊之外的“世外桃源”,。新興市場一時間的“脫鉤增長”只是假象,外部沖擊和內部風險的威力最終滯后顯現(xiàn),,新興市場自2012年起步入增速放緩的下行通道,,少部分邊緣國家甚至于2013年發(fā)生金融危機,并給新興市場整體的經濟發(fā)展前景蒙上了陰影,。
歐洲和日本是全球經濟多元化逆潮大戲的配角,。和2012年以來如火如荼的美國經濟強勢復蘇和吸引眼球的新興市場整體下滑相比,歐洲和日本經濟并沒有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上行或下行態(tài)勢,,而是處于一種掙扎和震蕩之中,。不過,值得強調的是,,歐洲和日本經濟始終是全球經濟的重要部分,,現(xiàn)階段不是主角,并不意味著他們永遠都是配角,。事實上,,2013年以來,歐洲和日本都在發(fā)生大變化,,歐債危機演化漸趨平穩(wěn),,歐洲經濟也于年中走出衰退陰霾;日本經濟則變成了前所未有的政策試驗田,安倍經濟學引發(fā)了國際輿論無數(shù)熱議,在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后,,日本也初露走出長期通縮陰霾的端倪,。未來全球經濟多元化的逆潮能持續(xù)多久,一定程度就取決于歐,、日經濟這些大變化的后續(xù)走向,。
人們總以為,叛逆是一時的,,隨著時日流轉,,叛逆的經濟世界總會走上那條宿命的必由之路;然而,真正需要改變的,,不是市場已做出的選擇,,而是人們看待叛逆的方式。多元化的逆潮并非歷史倒退,,也不是短期偶然,,而是危機后全球經濟曲折前行過程中的一種階段性必然。在“西進東退”取代“西退東進”結構趨勢演變過程中,,美國去風險和新興加杠桿的對比,、美國折返跑戰(zhàn)略的成功、美元堰塞湖的形成,、新興市場內在穩(wěn)定性的缺失等一系列因素都給多元化的逆潮提供了有力解釋,。只有找到逆潮的趨勢動因所在,才能對全球經濟未來演化保有理性預判,,才能對中國經濟應走之路形成更清醒的認識,。唯有拋棄愿景,、質疑共識,、尊重現(xiàn)實、挖掘數(shù)據(jù),、正視本原,、尋找邏輯,,才能從偶然中發(fā)現(xiàn)必然,,從逆潮中體味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