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荒”是中國經(jīng)濟最不能理解的現(xiàn)象。
中國缺錢嗎?11月末,M2余額接近108萬億元,。前11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8.41萬億元,同比多增加了6600億元。無論是歷史總量還是當年增量,,錢都不能算少,,甚至就在這些年,,貨幣超發(fā)和通脹都一直是討論熱點,。既然錢這么多,為什么在今年6月以及12月銀行間市場的利率陡然高漲,,以至于人人爭說“錢荒”?
一切緣起去杠桿化,。
李克強總理在貨幣政策上的表態(tài)非常明確:既不放松也不收緊銀根。他用“抱薪救火”來形容放松銀根和多發(fā)赤字,。薪不盡,,火不滅,最后杠桿沒完沒了,,越加越高,。總理給出的方向是盤活存量,,而不能總是靠央行定期釋放流動性,。不過,長期對“央媽”放水的依賴使得市場敏感脆弱,,溫室里住慣了,,稍微有點涼風就如臨大敵。
這樣的風險,,在改革之前其實就是明了的,,無論決策者還是利益相關者都心知肚明。問題的關鍵是怎么一邊去杠桿化一邊把控風險,,一點一點地把杠桿降下來,,讓市場承受一些波動,讓銀行等金融機構承受一些壓力和損失,。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銀行等金融機構熱衷于表外業(yè)務和同業(yè)業(yè)務,也就是中國意義上的影子銀行,,漸漸做成了規(guī)模,,做成了模式,也做大了風險,。由于表外業(yè)務不用計提風險準備金,,杠桿效應更加顯著,。銀行通過同業(yè)業(yè)務和理財產(chǎn)品借來資金,,然后投向房地產(chǎn)和地方投融資平臺。在以前,,銀行間市場的錢充足,,不愁借不來,而房地產(chǎn)和地方投融資平臺對利率不敏感,多高都敢要,,這中間的利差很是豐厚,,銀行也樂得賺個盆滿缽滿。現(xiàn)在“央媽”不像以前一哭就給糖了,,還在一點一點地推動去杠桿化,,逆回購的節(jié)奏越來越慢,導致銀行間市場的錢借得越來越不容易,。借來的錢大多是短期,,貸出去的錢大多是中長期,這種錯配一旦市場系統(tǒng)性突變,,比如貨幣政策思路調整,,就極容易導致流動性頓失,也就是所謂的“錢荒”,。
更進一步,,我們長期以來的經(jīng)濟增長模式是靠投資驅動,或者更準確地說,,是靠政府投資驅動,。政府做了很多基礎設施的投資,促進了中國經(jīng)濟自不待言,,但同時這些投資強烈地依賴貨幣輸血,,只要有錢就有投資,導致大量的錢都進入到這樣的投資之中,�,;A設施投資本來回報時間就長,再加上效率損失,,于是大量進入的錢都沉淀在這種投資里,,貨幣周轉率速度降下來了。而地方政府和國企的投資對利率實在談不上敏感,,他們配置資源的愿望和能力越強,,杠桿就越不會降下來。去杠桿化的工作雖是央行來做,,但做得成不成還得看地方債和國企方面的改革有無進展,。這就是我們改革的特色,環(huán)環(huán)相扣,。
所謂的“錢荒”不過是去杠桿化過程如期而至的風險,。風險并不可怕,什么事沒有風險,,吃個飯還有風險,,一不小心還會硌牙卡刺,。但飯還是照吃,吃米飯的時候多淘淘,,吃魚的時候放慢吞咽的速度,。既然要改革,就要提高對風險的容忍度,,改革哪能沒有一點風險呢,,重要的是如何控制風險。如何在風險中求得突破,,如何在釋放風險的同時加強對風險的檢視和疏導,,就成為了改革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