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完善金融市場基準利率體系,指導信貸市場產(chǎn)品定價,,10月25日,,央行網(wǎng)站發(fā)布公告,,表示貸款基礎利率(LPR)集中報價和發(fā)布機制正式運行。筆者認為,,這是此前宣布取消貸款利率下限后的銜接舉措,。
貸款利率下限取消后,,理論上說,,貸款利率可以向上或向下無限浮動,這就意味著在實際操作中,,就很難找到貸款利率的中樞,,容易誘發(fā)市場定價的混亂,。以全國性大行報價為基礎的貸款基礎利率定價機制推出,有助于向市場提供一個公開,、透明的參照,,引導貸款利率理性定價。
在推出該機制的公告中,,明確指出LPR是“是商業(yè)銀行對其最優(yōu)質客戶執(zhí)行的貸款利率”,,如果依照這種含義,那么,,LPR似乎就應該是實際操作中的利率下限,,其他企業(yè)的貸款利率就只應在此基礎上通過
“加點”形成,但是,,公告緊接著指出:“其他貸款利率可在此基礎上加減點生成”,,這就意味著LPR并非是不能破的下限和鐵底。這一意蘊也巧妙地隱含在公告對LPR英文的中文翻譯中:如果從prime的英文含義來說,,既有“基本的,、根本的”的含義,也有“最優(yōu)的”含義,。而在美國,,primerate最初的確是被稱為“最優(yōu)貸款利率”,而公告的中文翻譯卻巧妙地將其翻譯為了
“基礎利率”(約等于baserate或referencerate),回避了“最優(yōu)”兩個字,。之所以如此,,可能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在美國“primerate”演變歷史中,,也出現(xiàn)了后來一些銀行的實際貸款利率低于所謂“最優(yōu)”水平的情況,,這種情形甚至讓金融機構后來吃了官司:既然是最優(yōu)的,為什么還有更優(yōu)的?!顯然有欺詐嫌疑,。所以,,采用“基礎利率”而非“最優(yōu)利率”的譯法有助于規(guī)避這一風險。
第二,,在基礎利率報價機制公告中,,LPR是對最優(yōu)質客戶的貸款利率,目前通常的理解是“企業(yè)”客戶,,而公告中后來表述的可以加減點的則是“其他貸款”,,而一些金融企業(yè)的信用等級通常情況下可能高于最優(yōu)質的非金融企業(yè),因而利率可能低于基礎利率,。
第三,,LPR是個加權平均利率,從單個機構來說,,其對最優(yōu)客戶的利率完全可能低于這一平均水平,。
貸款基礎利率集中報價和發(fā)布機制公告明確表示,LPR是
“是上海銀行間同業(yè)拆放利率(Shibor)機制在信貸市場的進一步拓展和擴充”,。這意味著,,LPR應當與Shibor有所銜接,但這并不意味著1年期的Shibor要和LPR相等,,因為Shibor是金融機構之間拆借的利率,,通常情況下金融機構的信用等級高于企業(yè),因而,,通常情況下1年期Shibor應當?shù)陀贚PR,。
推出LPR之后,市場關心住房抵押貸款利率是否會發(fā)生改變,,這在基礎利率報價機制公告中并沒有明確,。但是,在7月19日取消貸款利率下限的公告中,,當時明確表示:“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浮動區(qū)間暫不作調整,。”在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依然繼續(xù)宣布的情況下,,如果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浮動區(qū)間也不調整,,這就意味著對于住房抵押貸款利率的定價來說,,和現(xiàn)在執(zhí)行的不會有任何改變,。
LPR推出之后,,其是否能夠最終成為貸款的主導性基礎利率,這仍然取決于其報價的市場化程度,。從利率市場化先行者的經(jīng)驗觀察,,除了美國和效法美國的其他經(jīng)濟體曾出現(xiàn)過primerate外,歐洲大陸和英國并沒有出現(xiàn)過primerate,,而是直接采用Libor和Euribor來進行貸款定價,。
即便是在美國,primerate也并非一統(tǒng)江湖,,其在全部貸款中的占比僅為22.4%,,除了對小型企業(yè)的貸款外,在其他類型貸款中的占比不足三成,。與其分庭抗禮的是基于Libor和CD利率定價的貸款,。從這個意義上說,未來Shibor和CD利率都具有與LPR競爭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