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發(fā)布了《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對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大行業(yè)嚴重產能過剩制定了新的目標和要求,同時提出了包括財稅,、價格,、金融、土地,、環(huán)保,、職工安置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期用五年的時間徹底解決五大行業(yè)的產能過剩問題,。
事實上,,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治理產能過剩作為今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以來,治理和化解落后產能成為結構調整和產業(yè)轉型的關鍵點和突破點,。今年以來,,高層將治理落后產能提升至極其重要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都多次強調治理過剩產能的重要性和重大意義,。而相關部委更是出臺一系列文件,推進過剩產能的治理問題,。今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嚴禁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yè)違規(guī)項目提供新增授信,,這次則具體而系統(tǒng)地提出了五大行業(yè)的治理目標和具體措施,。可以說,,在調結構和轉方式的大背景下,,高層決心打一場治理過剩產能的攻堅戰(zhàn)。
但是,,眾所周知,,中國治理過剩產能已歷十多年之久,措施不可謂不嚴厲,,決心不可謂不大,,但尷尬的是,很多長期以來產能過剩的行業(yè)卻陷入了越治理產能越多的困境,。甚至在一些產業(yè)領域,,新增新批產能的速度,遠遠大過淘汰落后產能的速度,,帶來新的產能過剩問題,。
事實上,,過剩的產能完全可以通過市場機制,通過價格杠桿自動淘汰,。中國在告別短缺經濟之后,,在很多領域都曾不同程度存在產能過剩問題,比如DVD,、家電等領域,,但由于這些領域的市場化程度很高,政府干預相對弱,,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僅化解了過剩產能,,而且推動了行業(yè)的重組和產業(yè)的升級。而過剩產能長期難以化解的產業(yè)和領域,,大多屬于政府干預很多,,很多產能的出現(xiàn)更多地不是因為企業(yè)對市場判斷有誤,而是有地方政府千絲萬縷的關系在里面,。
以這次重點化解的鋼鐵,、水泥、船舶,、電解鋁等為例,,這些行業(yè)不僅新上馬項目大多需要審批,而且每一個項目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地方GDP,,影響官員政績,。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地方政府對于本地過剩產能和落后產能的淘汰根本不會有太大積極性,;另一方面,對新增項目,,則是千方百計通過在土地,、財稅、信貸等方面的優(yōu)惠政策鼓勵上馬,,從而在造成產能扭曲的同時,,這些行業(yè)兼并重組也困難重重,難以進行真正的產業(yè)升級,。這是鋼鐵、水泥等產業(yè)過剩產能難以化解的真正根源,。
治理過剩產能的本質,,是真正界定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問題。治理過剩產能的關鍵是回到市場化的原則,,通過市場機制,,真正打破地方政府對過剩產能的人為保護,。
筆者非常認同《指導意見》一針見血指出的導致產能過剩的原因:“一些地方過于追求發(fā)展速度,過分倚重投資拉動,,通過廉價供地,、稅收減免、低價配置資源等方式招商引資,,助推了重復投資和產能擴張,;與此同時,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滯后,,政策,、規(guī)劃、標準,、環(huán)保等引導和約束不強,,投資體制和管理方式不完善,監(jiān)督檢查和責任追究不到位,,導致生產要素價格扭曲,,公平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不健全,市場機制作用未能有效發(fā)揮,�,!奔热划a能過剩的根源在于政府干預過度,在于扭曲政績觀主導下的GDP思維,,很顯然,,治理產能過剩最好的長效機制就是減少政府干預,減少政府在土地,、稅收等優(yōu)惠政策上的濫用,,減少對鋼鐵等行業(yè)兼并重組的地方保護,真正發(fā)揮市場機制的淘汰作用,。
筆者建議在采取強制措施壓產能的同時,,可以更多用一些激勵措施,對治理落后產能突出的地方給予真正的獎勵或者支持,,這樣才能減少阻力,,將產業(yè)的未來真正交給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