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價格等因素,,不少內地人開始到香港購買藥品,。香港西環(huán)一家大藥房的老板告訴記者,一天銷售額有10萬港元,,其中內地人約占一半,。在香港銅鑼灣駱克道一家大藥房,內地來的旅客鄭先生想為朋友購買一種治療乳腺癌的藥品——赫賽汀,。赫賽汀在內地多數省份并未納入醫(yī)保目錄,,屬于患者自費藥。藥房售貨員報出的價格是港幣23000元(約合人民幣18400元),。售貨員還拿出一本小冊子,,上邊標明了內地的售價,“同樣規(guī)格的赫賽汀,,內地賣人民幣25000元,。”鄭先生說,。雖然比內地便宜6000多元人民幣,,鄭先生還是貨比三家,發(fā)現西環(huán)德輔道一家藥店報價只有18500港幣(約合人民幣14800元),。 同一種藥,,香港藥房竟然比北京醫(yī)院便宜了近萬元,相比去香港辛辛苦苦的背奶粉,,看來去香港買藥才是省錢“王道”,。至于香港的藥為何會比內地便宜這么多,原因似乎也是地球人都知道,,被以藥養(yǎng)醫(yī)推高的內地藥價,,不貴才怪。 從“去香港買奶粉”到“去香港買藥”,,香港這顆東方之珠,,看來不僅是遍地黃金的金融之都,更是遍地便宜貨的購物天堂,。事實上,,內地游客赴港游,名義上是去觀光游玩,實質上卻越來越被購物乃至掃貨所取代,。由于同類商品與內地市場上存在明顯的價差,,對內地客而言,多買就是多賺,,隨便買幾樣,,甚至連往返機票和住宿費都賺回來了,香港日漸成為內地客的購物勝地,,也就并不意外了,。 不過,如果說“去香港買奶粉”,,多少與國產奶粉不爭氣有關,,香港奶粉的價格優(yōu)勢更是讓內地客趨之若鶩。但“去香港買藥”,,是不是全然為“以藥養(yǎng)醫(yī)”所逼,,還不能過于想當然。事實上,,“以藥養(yǎng)醫(yī)”推高的只能是醫(yī)院的藥價,,既然如此,拿香港藥房與北京醫(yī)院的藥價對比,,固然不難得出這一地球人都知道的結論,,但真要比價,其實更應藥房與藥房比,,那么,,按理來說,國內藥房的藥價,,總該與“以藥養(yǎng)醫(yī)”無關,,是不是在價格上就可以與香港藥房的藥價相比擬了呢?真若如此的話,,香港藥房恐怕不會吸引到約占一般的內地客,。 可見,香港藥房的價格相比國內藥房仍有價格優(yōu)勢,,其實才是內地客去香港買藥的真正原因,。即便“以藥養(yǎng)醫(yī)”導致內地醫(yī)院藥價偏高是不爭的事實,但國內藥房無需養(yǎng)醫(yī),,何以價格仍然高于香港,,或許才更需反思。從這個角度來看,,“去香港買藥”,,與“去香港掃貨”倒是并無本質的差別。正如香港醫(y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所說,香港藥價便宜,,得益于藥廠到患者之間極其精簡的銷售鏈,,沒有中間盤剝。而上述藥企的負責人同樣坦陳,,香港實行免稅,,藥價差距主要原因是稅率。換言之,,稅收,、中間環(huán)節(jié)的成本被壓到極致,才是香港藥價競爭力的根源所在,。 當然,,假如就此認為“去香港買藥”與“去香港買奶粉”之間沒有任何差別,,都不過是“錢往價低處流”所導致的正常經濟現象,,也多少忽略了二者之間本該存在的差異。事實上,,相比定價市場化的奶粉,,關乎健康乃至生命的藥品,其價格形成機制與之并不全然一致,。假如說對于普通商品的關稅不必過多質疑的話,,那么,人命關天的藥品,,其關稅以及中間環(huán)節(jié)的成本,,顯然不應任由市場放大,將其壓縮到極致才符合常識,,而這恰恰需要政府在稅收政策以及對藥品流通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管來兌現,。 從這個角度來看,,“去香港買藥”
其實還不能被簡單地視作“去香港買奶粉”的新版本,除了“以藥養(yǎng)醫(yī)”機制亟待改變之外,如何降低內地藥品承擔的稅負以及流通環(huán)節(jié)成本,,或許才更亟待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