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各界對此給予廣泛關注——資本市場從中捕捉投資方向,,企業(yè)商家從中發(fā)掘商機,有的地方甚至將其解讀為新一輪城鎮(zhèn)化基建潮的“發(fā)令槍”,。筆者發(fā)現(xiàn),,在增量思維的慣性下,很多人對會議提出“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之后那句“重點改善薄弱環(huán)節(jié)”關注不夠,。 此次加強城市基建,,并不是僅僅為了刺激經(jīng)濟增長,而對新一輪城市基建潮的開閘放水,,是順應人民期盼,,夯實城市建設薄弱環(huán)節(jié),對城市基礎設施進行質的提升,,同時也有利于進一步拉動內(nèi)需,,屬于既利當前又益長遠的舉措。 經(jīng)過多年的建設發(fā)展,,我國城市化水平已突破51%,。僅2008年之前的10年,全國城市基建投入累計完成近4萬億元,,連續(xù)多年保持平均20%以上增幅,。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xiàn)象是,我國當下的城市化仍然是一種不均衡的城市化,,其中基礎設施的結構性功能缺陷特征極其鮮明,,具體表現(xiàn)為“地上強,、地下弱;高樓多,、綠地少,;大街亮,小巷黑,;供給強,、管網(wǎng)弱;路橋寬,,行路難……”近年來,,4厘米寬的“雷人自行車道”、九曲十八彎的“坑爹盲道”,、下水井雨季變“陷阱”,、架空線纜“亂似蜘蛛網(wǎng)”等頻頻見諸媒體,備受詬病,。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加強市政地下管網(wǎng)建設改造,,加強地鐵、輕軌等大容量公交系統(tǒng)建設,,提升城市綠地蓄洪排澇,、補充地下水等6項重點任務,可謂切中了當下城市基建中結構性功能缺陷的“任督二脈”,。同時,,會議特別強調(diào)“要提高城市建設管理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法制化水平”,,“嚴禁不切實際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和‘豆腐渣工程’,,真正做到建設為民,、惠民,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睆�6項任務詳解到3個“嚴禁”,應該說,,既找出了“病源”,,又開出了“藥方”,打了“預防針”,。 “建設人民滿意城市”的承諾,,在很多地方的政府工作報告都能見到。不過事實有點讓人失望,,很多地方城市基建的群眾滿意度與建設速度,、規(guī)模并不成比例,。究其根本,首先在于“形象”,、“政績”思維作用下的“理念缺失”和“動作變形”,,部分城市決策者有意無意地忽視城市建設的本質目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生產(chǎn)、生活需求,。進度優(yōu)先,、形象至上、財政增收以及過度崇大尚新的體量,、造型追求淹沒了以人為本的功能需求,。在很多地方,日新月異的城市地標隨處可見,,實用便捷的垃圾分類設施卻難覓蹤跡,;通衢大路日益寬闊,安全無憂的盲道和自行車道卻無處存身,;光鮮的新型軌道交通建設熱火朝天,,而傳統(tǒng)公交體系卻度日維艱;亮麗的大廣場火樹銀花,,而街心花園卻被停車場占用……城市基礎設施的安全性,、實用性、方便性和共享功能被嚴重邊緣化,。 再一個原因就是城市重大基建的決策機制往往過于主觀。長期以來,,涉及民生的城市功能性建設決策權取決于主官意志和部門權力,,建什么,如何建,,民意的介入程度始終在低位徘徊,,主體角色難以彰顯。理解了這些,,也就不難理解很多城市年終盤點的諸多涉及城市基建的民生工程,,為何老百姓并不完全認同。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為人民”,,這是不少城市多年前就提出的建設原則和追求。但要真正把這一體現(xiàn)宗旨觀念的口號落到實處卻并不容易,。就此而言,,當下全國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應該成為一些城市決策者和管理部門查找問題,、改進作風的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