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一份建筑工地的“農民工工資單”引發(fā)網友熱議,。首先發(fā)現(xiàn)并貼出這張工資單的網友“我不是虛構的”聲言,在這份建筑工地工人的工資單上,,最低的5000元,,最高的14000元,。這位網友故作驚訝地“驚呼”:確定這是民工兄弟的工資單嗎?逆天了,!
在主帖后面的跟帖中,,以都市白領為主的網友們也紛紛表示“壓力山大”、“自愧不如”,、“瞬間被秒殺”等等,。 初看之下,農民工工資過萬,,就被白領們視為“逆天”,,頗有些職業(yè)歧視乃至身份歧視之嫌。似乎在這些白領們的認知中,身為“藍領”,,尤其是農民出身的建筑業(yè)工人,,在工資收入上就應該低白領們一等,否則就沒了天理,,就成了“逆天”,。 但仔細體味這些白領的留言,戲謔或自嘲的成分,,遠遠多過抱怨和不滿,。如果說其中也包含著某種負面情緒,也更多的是對自身職業(yè)現(xiàn)狀和職業(yè)前景的憂慮,,農民工的“高工資”只是又一個宣泄這些情緒的由頭,,而并非對農民工的收入提高本身有多少不滿。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社會也曾流行過類似的抱怨,,那時所謂“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的抱怨,反映了公眾對所謂“腦體倒掛”的不滿,,實際反映的是中國經濟開始轉型的時刻,,整個社會對腦力勞動的價值缺乏充分的認識,以致在工資待遇方面表現(xiàn)為對科技人才的價值低估,。 隨著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第一次轉型的進程,,科技及管理人才的市場價值迅速凸顯,其快速提高的工資待遇,,迅速把“賣茶葉蛋”的拋在了身后,。尤其隨著土地制度的變革,,幾乎無限量的農村人口迅速涌入城市,,加入工業(yè)生產或建筑行業(yè),導致簡單勞動的價值迅速貶值,,以致幾乎無底線的“勞動力價格優(yōu)勢”,,成為“中國制造”最核心的競爭力。 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fā)展,,中國經濟再次進入轉型期,。一方面,以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為主要驅動的經濟形態(tài),,正逐步失去曾經天下無敵的國際競爭力,,技術進步、產業(yè)升級,,越來越需要大批具備相應技術知識和能力的高級藍領,。另一方面,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勞動力無限供給的局面不復存在,,即使是從事簡單勞動的勞動力,,也出現(xiàn)了相對緊缺的局面。兩種力量相互作用,,藍領職業(yè)的收入逐步提高,,甚至出現(xiàn)某種程度的“補償性上漲”,完全合情合理且順理成章,。 不管是面對曾經的“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還是仍然存在的普通勞動者收入偏低的狀況,輿論都曾給予激烈的抨擊和急切的呼吁,。但事態(tài)的演進,,多次證明著“形勢比人強”的道理。無論多么懇切的呼吁,,都遠不及市場給不同性質的勞動及勞動者的“定價”來得直接和迅速,。當建筑工地上的技術工人比空調間的小白領更緊缺、更能創(chuàng)造價值的時候,,他們的工資高過小白領,,才是真正的天理。如果此時還死抱著白領收入必然高于藍領的想法,,才是真正的“逆天”,。 況且,即使是工資過萬,,建筑工人們的收入也并不真正值得羨慕,。由于農民工無法平等享受市民福利,他們的工資里理當包含著部分“負福利溢價”,,如果把這部分溢價扣除,,他們目前的收入未必就是合理的市場價格,也未必比白領們的綜合收入更高,。 白領們其實是明白這些道理的,,所以他們才不會真正走出空調房,到建筑工地上去掙那份“高工資”,,而只是用一種調侃的方式表達一點微酸的心理,。在變動不居的市場中,每個人的價值都在不斷被重新評估,。對此,,每個人都要學會適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