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屢見不鮮的“到此一游”,居然出現(xiàn)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再度引發(fā)輿論對“公民素質”的討伐,。 但在這個搜索技術極度發(fā)達的時代,人們的反思意愿,,總是遠遠小于揪出“元兇”的義憤,。果然,就在首先披露此事的網帖發(fā)布一天之后,“到此一游”的主人丁某的身份就被確認為南京一名現(xiàn)年15歲的中學生,。 而隨著“人肉”結果的公布,,丁某的父母也已經出面通過媒體認錯道歉,并請求大家原諒孩子,,“給他一個改錯的機會”,。 事態(tài)發(fā)展至此,其緣由已經大致清晰,。首先,,雖然孩子父母沒有披露一家人到埃及旅游的具體時間,,但丁某至今不過15歲,,其“肇事”時的年齡自然更小。按照“年輕人犯錯,,上帝都會原諒”的說法,,估計輿論對丁某不會繼續(xù)窮追猛打,而可能更傾向于追問孩子父母的監(jiān)管責任,,并借此檢討中國人的“素質”,。其次,盧克索神廟雖然有著極高的文物價值,,但按照中國游客和當地導游的介紹,,其“防范”措施并不如中國國內景點那么嚴密,客觀上也給丁某的涂鴉留下了空子,。而且,,說不定別的浮雕上也已經留下中國游客的字跡,等待著后人繼續(xù)發(fā)現(xiàn),。 “到此一游”顯然是一種幼稚病,,但中國游客為何偏好用這樣的方式四處留痕,至今也很少見到令人信服的心理學或文化學解釋,�,;\統(tǒng)地從“素質”入手,給予毫不留情的抨擊,,雖然讓抨擊者獲得了道德上的正義感和優(yōu)越感,,但對于杜絕此類事情的發(fā)生卻沒有多少實際的作用�,?梢宰糇C的是,,輿論對于“到此一游”的冷嘲熱諷和激烈批評,從丁某出生之前就開始了,,但依然沒有擋住丁某繼承了這一惡習,。至于試圖通過這種激烈批評的方式提高中國人的“素質”,就更是一件沒有太大指望的事。從表面上看,,每有這種“丟人丟到國外”的事情發(fā)生,,輿論的激憤、懊惱便不可遏制,,似乎全民的道德水準都已經提高到眼里揉不得一粒細沙的境界,。但瀏覽一下批評者在網絡上留下的發(fā)言,則人們不得不懊惱地承認,,很多充滿義憤的批評者的“素質”實在并不比被批評者高到哪兒去,,甚至可能更加幼稚和不堪。 最新的消息稱,,丁某曾經就讀的小學的官方網站已經被“黑”,,其首頁被人更改成“丁某昊到此一游”,和丁某留在盧克索神廟的涂鴉一樣,。這真是一個絕妙的諷刺——小學何辜,,要承受這樣的破壞?用這樣的黑客手段,,表達的是比涂鴉者更高一點的素質嗎,? 其實,面對不良現(xiàn)象時,,過度亢奮的道德義憤總是比較可疑,。即使從最善良的角度解讀,用“到此一游”的方式表達對“到此一游”的不滿,,也是同樣幼稚的行為,。若從更嚴格的角度分析,這種極端表達宣泄的不是正義,,而是暴戾,。不僅對“到此一游”如此,對其他不文明現(xiàn)象的批評同樣如此,。如果輿論總是不能走出以暴制暴,、以丑批丑、以罵對罵的模式,,則只能證明批評者與被批評者仍然處于同一個道德水平,。 對于“到此一游”現(xiàn)象的屢禁不止,最好的做法是理性的批評加上“從我做起”,。如果所有在網上表達道德義憤的人都能像他們表達的那樣嫉惡如仇且從善如流,,都能在認真反思自身的基礎上從點滴善事、好事做起,,“到此一游”式的丑事早就大大減少了,,中國人的素質也不難提升到令世人仰望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