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政策加碼之下,,全國房價卻出人意料地依然“漲”聲一片,這或許會促使喊了多年的房產稅政策加速出臺。
國家統(tǒng)計局上周末發(fā)布的房價數據顯示,,70個大中城市中環(huán)比上漲的有67個,,環(huán)比下降的城市僅有2個,,其中一線城市漲幅尤為明顯,,北京的新房價格已連漲11個月。 依然“漲”聲不停的數據傳遞了兩個重要信號:第一,,始于去年下半年的房價上漲慣性仍在,,房價上漲預期并未被調控新政而“凍結”,此輪房地產市場調控效果的不確定性增加,;第二,,購房人一直擔心,如果不解決地方政府長期依賴土地財政的問題,,新一輪房地產調控措施恐怕仍然會“雷聲大雨點小”,。而20%個稅政策在絕大部分省市被“懸空”的事實,以及上述出乎大家意料的數據更是再一次加重了購房者的這種擔心,。 另一方面,,3月以來開發(fā)商拿地熱情高漲,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線城市地王頻現,土地成交的高溢價,,給本已高居不下的房地產價格帶來了更糟的未來預期,。這種狀況顯然是新一屆中央政府所不愿意看到的。怎么辦,?僅從民意的角度,,新一屆政府就有足夠的動力去樹立
“房調”新形象,以系統(tǒng)性長效解決方案來取代過去揚湯止沸的行政式短效機制應是大方向,。其實,,3月2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清晰地表達了這種政策取向。這次會議強調,,要繼續(xù)搞好房地產市場調控,,財稅改革要拿出方案,,循序漸進,要加快建立房地產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的長效機制,。而推出房產稅政策自然是長效機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只是目前“漲”聲一片的數據,或許會倒逼決策層下決心加速該政策的制定進程,。 當然,,也有人認為,在目前經濟增速放緩,、弱復蘇基礎仍不穩(wěn)固的大背景下,,中央政府有可能會在年底前放松樓市調控,以避免中國經濟增速持續(xù)下滑,。特別是2012年上市公司年報公布后,這種論調似乎更有了市場,,因為鋼鐵,、家電、建材和貿易等行業(yè)業(yè)績不盡如人意,,讓大家再次把目光轉向政府的經濟刺激政策,。而放松樓市調控無疑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快變量,是一副對做大GDP能起到立竿見影效果的“藥方”,。那么,,會不會長效機制尚未來得及建立,樓市調控放松的老把戲又上演了呢,? 筆者以為,,這種估計完全可以理解,但這種估計變?yōu)楝F實的可能性應該是微乎其微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新一屆政府對經濟放緩的容忍度已明顯提升,。3月,李克強總理在上海部分省市經濟形勢座談會上表態(tài)說,,要“用勇氣和智慧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4月,專門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的政治局常務會也一改過去“保增長”或“穩(wěn)增長”的基調,,而是將未來經濟政策基調確定為“宏觀政策要穩(wěn)住,,微觀政策要放活,社會政策要托底”,;最近的5月13日,,李克強總理更是直截了當地指出,“要實現今年發(fā)展的預期目標,,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資,空間已不大,還必須依靠市場機制”,。中央高層的這一系列表態(tài)清晰地釋放了如下信號:政府以容忍經濟增長放緩為代價來推進經濟轉型的決心已定,。去年經濟增速“破八”,大家發(fā)現沒有什么大不了,,今年一季度增速再度放緩,,城鎮(zhèn)新增就業(yè)人數卻高達342萬人,經濟下滑背景下的就業(yè)市場穩(wěn)定,,是中央政府容忍經濟放緩的最重要底氣,。因此,可以判定,,再度放松房地產調控與中央決心“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大方向相悖,,如果中國經濟增速不出現斷崖式的下滑,樓市調控放松的可能性一定是小概率事件,。 最近又有消息說,,中央層面針對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的相關調研正在有序推進。調研重點落在三個方面:啟動新一輪房產稅試點,;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中央與地方的財稅分配體制。建立長效機制的相關調研,,或許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筆者的上述判斷,。 如果啟動新一輪房產稅試點,有幾個核心問題是無法回避的:第一,,新一輪房產稅試點會選擇哪類城市,?估計城市規(guī)模既不能太小,否則很難具有代表性,,也不能太大,,以免對經濟沖擊較大,由此判斷選擇二線城市應該最有可能,。第二,,新一輪房產稅試點的征稅范圍究竟是存量房還是增量房?過去的試點,,無論是“重慶版”還是“上海版”,,主要是針對增量房而言,再加上稅率較低,,所以效果不彰,。筆者判斷,新一輪房產稅試點很有可能會選擇存量房,。新一輪房產稅試點的核心意義在于通過稅收改變市場預期,,在存量房領域尋求增加市場供給的效果應該是比較大的,,尤其對那些一人持有多套房的投資群體。第三,,房產稅的試點是否意味著限購等政策的快速退出,?筆者認為,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短期而言,,即使啟動房產稅新一輪試點,也僅僅是小范圍的,。至少在未來幾年內,,尤其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核心一線城市,,房產限購政策仍會持續(xù)。(趙曉系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陳金保系經濟學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