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對一個現(xiàn)實,,PX的落戶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一道無解的題。不要說這種項目在哪里落戶,,即使只是傳言“可能在哪里落戶”,,即使一個項目僅僅聽上去和PX相關(guān),都會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從各地發(fā)生的PX事件來看,PX項目已經(jīng)陷入一種無法破解的死循環(huán):政府想上馬項目,,民眾在習慣性恐懼中反對,,然后上街散步抵制,政府在壓力下不得不放棄,。 這種在PX項目上政府,、企業(yè)和民眾的對抗,已經(jīng)在好幾個地方上演,。地方政府覺得很冤枉,,上馬PX項目是為了提振地方經(jīng)濟;公眾更覺得冤枉,,影響環(huán)境和健康卻不跟公眾協(xié)商,,當然要抵制。而且,,每一次散步事件后,,官民關(guān)系都會受到一次傷害。同樣的故事每重復(fù)一次,,都會進一步強化對PX項目的刻板恐懼,,擴大“無解”的認知。 可是,,正如一些專家所言,,中國發(fā)展離不開重化工項目的上馬,中國工業(yè)經(jīng)濟正進入新的經(jīng)濟增長平臺,,重化工項目在經(jīng)濟增長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能源危機的總體壓力下,國家也需要這些項目解決能源問題,。但這是一個總體和宏觀的狀況,。理性地審視,,可能每個人都能意識到重化工項目對一個國家的重要,但在根深蒂固的“PX恐懼癥”下,,沒有人愿意這種PX項目建在自己的身邊,。這種“鄰避心態(tài)”與對待垃圾處理廠類似:都知道一個城市必須有垃圾處理廠,但沒有人希望垃圾處理廠建在自己家附近,,垃圾處理廠必然遭遇附近的居民的反對,。 當大道理遇到小利益時,分裂和沖突不可避免,。 那是不是真的“無解”呢,?不是。破解的鑰匙掌握在政府手中,。之所以會“無解”,,是因為沒有一個地方打破那種決策陋習,沒有一個地方嘗試去破解,,都在延續(xù)傳統(tǒng)那套封閉的決策機制和自說自話的宣傳機制,。PX項目本身并非無解,無解存在于僵化的處置機制中,。尋求破解之策,,必須從決策源頭做起。 第一把鑰匙是盡可能為PX脫敏,。毫無疑問,,現(xiàn)在PX在人們的心中已經(jīng)成了一個敏感詞,成為人們理性思考這種問題的一個心理障礙,。提起PX,,人們想起的就是劇毒,就是破壞健康,。其實,,PX并沒有這么恐怖,只是在缺乏溝通和透明中被妖魔化了,。就像垃圾處理廠一樣,。我在韓國首爾參觀一家垃圾處理廠時,改變了我對垃圾處理廠的刻板認知,。這家處理廠在門前立著一塊很大的顯示屏,,告訴人們處理后排放出的各種物質(zhì)的含量,非常直觀地傳遞“無害”印象,。處理廠的處理過程是全透明的,,有專門的參觀通道看到全過程,處理廠向每個人開放,。能如此開放,,自然就能“脫敏”了,。 第二把鑰匙是民主決策。其實,,抗議PX項目的人并非都反對項目本身,,反對的是涉及自己利益時不跟民眾商量的行為。政府在PX項目上選擇封閉決策,,是擔心民眾不理解,,引發(fā)群體性事件——但這種封閉決策,有沒有避免事件的發(fā)生呢,?最終都沒有繞過去!網(wǎng)絡(luò)時代的墨菲定律是,,只要政府預(yù)期一個問題會引起反彈和爭議,結(jié)果必然會沖突不斷,,捂肯定是捂不住的,。不如將爭議制度化,在民主決策程序中化解爭議,。越多交鋒,,決策越多民主,街頭越少散步,。即使在討論中被民眾否決,也比這種被散步否決的方式要好得多,。而且,,政府應(yīng)該有一種自信,把各種信息都充分擺在討論平臺上,,民眾不一定就不理解,,不一定就會否決。民主有時會使決策效率沒那么高,,卻是政府擺脫責任的一種方式,。人們之所以批評政府,因為政府主導(dǎo)決策,,人們在決策時插不上話,。 第三把鑰匙是利益共享。我在韓國首爾參加那個垃圾處理廠時有個感受,,就是它們在利益共享上做得很好,,首爾街頭很多地磚用的都是垃圾處理廠生產(chǎn)的,讓人看到它的環(huán)保,。垃圾處理廠所發(fā)的電供給附近居民時,,會便宜很多,這也讓附近居民對垃圾處理有了一種共同的利益感,。這對PX項目的脫敏也是一種啟示,,都說PX項目的益處,,但這種益處往往都體現(xiàn)在政府財政稅收上,而沒有讓公眾尤其是附近的公眾切身感受到,。如果民眾只感受到PX的弊,,而看不到對自己的利益,當然會反對�,,F(xiàn)在的政府部門和企業(yè),,缺乏一種向公眾說明PX項目的能力。 沒有說服不了的民眾,,只有缺乏說服的耐心和缺乏說服力的論據(jù),,政府和企業(yè)提升了向民眾說明PX的能力,就找到了難題的破解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