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高發(fā)的災害風險,,單靠商業(yè)保險公司承擔經濟補償顯然是“小馬拉大車”,,能量和效果都極其有限。盡快建立國家財政支持的巨災保險機制就顯得更為緊迫 隨著四川蘆山地震逐漸進入災后恢復重建階段,以及“5?12”防災減災日的臨近,,保險業(yè)如何進一步發(fā)揮防災減災的重要作用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以此次蘆山地震為例,保險業(yè)預計賠付額度將超億元,但是與地震造成的過百億元直接經濟損失相比,,仍然顯得杯水車薪。 近年來,,保險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經濟補償功能得到了進一步顯現,。在汶川、玉樹地震以及北京“7?21”暴雨災害中,,保險業(yè)的快速理賠都為減少災情損失作出了貢獻,。不過,面對高發(fā)的災害風險,,單靠商業(yè)保險公司承擔經濟補償顯然是“小馬拉大車”,,能量和效果都極其有限。 因此,,盡快建立國家財政支持的巨災保險機制就顯得更為緊迫,。巨災保險,一般指應對突發(fā)且后果嚴重的自然災害保險,,如地震,、颶風、海嘯等,。嚴格說商業(yè)保險公司對巨災不具有可保性,,主要原因在于巨災缺乏大量同質的、獨立分布的風險暴露,,不適宜運用大數法則,,而且巨災造成的經濟損失難以估量,動輒數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這是單個保險公司難以承受的,。如果國家沒有有效的巨災保險機制,一場大災就可能拖垮保險公司,,甚至對整個保險業(yè)造成破壞性打擊。 基于巨災的特殊性,,發(fā)達國家大多在建立風險控制和補償機制上,,采用政府財政直接介入或間接支持的方式,通過發(fā)揮國家信用作用,,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防損減災,。而完善的巨災保險制度一旦建立,又有利于商業(yè)保險機構更好地進入其中,,發(fā)揮資源配置作用,,因為通過保險的杠桿效應,可以用較小的經濟成本鎖定較大的經濟風險,有效降低巨災風險對國家和地區(qū)的財務沖擊,。在發(fā)達國家的巨災賠償中,,保險理賠可以高達50%以上,而我國往往不及損失總額的百分之一,。 我國保險市場還處于初級階段,,保險公司的資本規(guī)模還不足以提供較大的巨災風險保障。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可以結合政府主導和地方政府分配統(tǒng)籌的方式來建立巨災保險制度,,即政府、保險公司和社會共同協(xié)作的巨災保險機制,。 在具體操作上,,可以考慮建立完善巨災保險的立法內容,包括界定巨災保險的適用范圍,、定位和實施形式,;將巨災保險制度納入國家綜合災害防范體系,進一步促進保險與減災工作的有效結合,;建立巨災風險基金,,資金可以多方面籌集;利用資本市場和財政稅收政策推動巨災保險機制的建立,;進一步加強防災減災和保險知識的宣傳教育等,。 總之,我國的巨災保險應該是一個多主體參與的多層次立體結構,,當巨災發(fā)生時,,應由巨災風險基金、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以及政府財政、社會捐贈等多路資金來共同承擔責任,,共同發(fā)揮風險控制和經濟補償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