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8時02分,,古城蘆山遭遇7級地震,。距離汶川大地震5周年尚不足一月的時刻,,強震再次撕裂中國的傷口:截至4月21日18時,,共有208人死亡失蹤、11826人受傷,,像歷次地震一樣,,房屋倒塌,道路中斷,,居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災情深重讓中國人所有目光都朝向雅安蘆山。地震爆發(fā)后,子弟兵,、醫(yī)生,、新聞記者、民企救援隊紛紛奔赴災區(qū),,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把援助的手伸向等待救援的被困者,。志愿者在殘垣斷壁的“現(xiàn)場”守望相扶,并肩戰(zhàn)斗,。 災難壓不垮偉大的人民,。從汶川到玉樹再到雅安,災難會給民族帶來沉重的負擔,,會給民眾留下難以抹去的心靈創(chuàng)傷,,但是也讓人們空前凝聚,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民間,,愛心爆發(fā),敢于付出和擔當,。 人類所處村落,,從來不缺災難。中華民族就是從災難中踏出了生路,。廢墟是昨日的墳墓,,也是明日的家園;災難是過去的終點,,更是新生的起點,。因此,可以說,,每一次災難,,都是對族群的訓教,留下敬畏和珍惜的無言勸誡,,讓人們互相關愛,,共赴時艱。 如果說,,和災難面對面拼打的時刻,,人心內在的品行光芒會集中爆發(fā);那么,,每一次災難更長遠的價值,,總會“倒逼”出程度不同的時代反思,推動著人性、傳統(tǒng)習俗乃至經濟文化制度的進步,。這正如恩格斯所說“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正是在與自然災害的無數次周旋中迸發(fā)了智慧和力量:滔天洪魔逼著大禹放棄父輩的“堵治”從而悟出“疏導”的價值,,之后才出現(xiàn)長時間的天下“水安”;甘南隴西大震之后,,張衡發(fā)明地動儀,,給后世留下預震基礎知識。 每一次災難無不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而進步的推動力來自人們內心深處的反省,。“有悔,,征吉,。”身處順境,,需要居安思危,;身處困境,更要“三省吾身”,,反思失誤的原因等,。惟其如此,才能總結規(guī)律,,依從“天道”,,克服缺乏順應、反思,,尋找長期生息繁衍的制度設計和行為規(guī)范,。 增加一點敬畏和記性是災難留給人類的“正資產”。在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史中,,不僅要讓被撕裂的傷口痊愈,,而且要讓康復后的軀體更加強健,同時擁有對災難的免疫力,�,!岸嚯y興邦者,涉庶事之艱而知敕慎也,�,!碧拼戀棥墩摂⑦w幸之由狀》中的這句話,對多難興邦作出了令人警醒的闡釋,。 必須指出,,災難對歷史進步的促進是有條件的。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興邦還是衰邦,,取決一個民族血液里流淌的堅強,,取決于她在災難面前顯示的智慧,取決于她在逆境中迸發(fā)的力量,。多難興邦,,給了我們飽含憂患的意識、悲壯奮進的力量,;多難興邦,,也給了我們不屈不撓的精神、聰慧睿智的思想,。 地震作為破壞力巨大的自然災害,,盡管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還不能制止,但卻可以提前預防,、偵測,提醒民眾及時做好防震準備,,減少人員財產傷亡損失,。但就眼下看,在突發(fā)地震面前,,相關的預防措施幾乎沒有起到作用,,事發(fā)前應有的征兆沒有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因此,,面對新的挑戰(zhàn),,在科學發(fā)展觀指引下,通力協(xié)作,、各盡所能的制度安排是亟待面對的一個時代命題,。 祈福雅安,最重要的是要反思教訓,,還是現(xiàn)實之需,。因此,在設計中國未來道路時,,都需要把防災減災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全面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將歷史災難化作中華民族繼續(xù)前行的“帆和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