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指出,,中國經濟經過30余年平均9.8%的增長,,正在進入“增速遞減期”。這不是周期性的,,更非政策性的,,根源于生產要素和產業(yè)結構的變化。摒棄唯速度的發(fā)展模式,,重要內容之一是把發(fā)展中的水分擠出來,。而這個水分主要不是指統(tǒng)計數據的水分。因為從專業(yè)角度看,隨著統(tǒng)計制度的規(guī)范化,,表現為數據失真的“人造水分”已經大規(guī)模減少,。但是由于外延水分、內涵水分等的存在,,對名義增長率要打上折扣,。所謂外延水分,即超額供給,。我們增長靠投資,,投資帶動需求,或者是久久不能形成生產能力,,或者形成生產能力之后變成過剩產能,,這樣與此對應的經濟增長應當說是有水分的。如果增長速度下降增長不致造成越來越大的產能過剩,,結果實實在在得到的產出并沒有減少,,這是第一個要壓的水分。所謂內涵水分,,即微觀效率,。這里的效率就是投入產出比率,經濟學基本意義上的“值不值”,。中國現在產出很高,,但是投入相當之高,浪費非常之大,。此前各個部門談發(fā)展的時候,,比較多地強調投入,甚至不計成本地投入,,強調增加貸款、減免稅收,、“給政策”等等,,但很少考量投入和產出的關系。這種無效率或低效率的損失,,應當被視為增長的內涵水分,。其實在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平衡國內經濟的努力開始在數據上顯現積極效果,。2012年對于經濟增速的貢獻中,,消費比投資的貢獻高出了1.4個百分點;城鎮(zhèn)化率繼續(xù)提高1.3個百分點,;產業(yè)結構調整上,,服務業(yè)比重提高1.2個百分點,新能源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如果名義速度在下降,,浪費在減少,,效益在提高,水分在減少,,說到底實實在在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現實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