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已連續(xù)9年增產。2012年的產量比2003約1.5億噸,,這不僅有力保障了中國經濟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對全球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然而,,在全球100多個國家遭受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糧食都相應有所減產,尤其是在遭受50年不遇的干旱導致美國中西部玉米和大豆預期產量銳減,,對全球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我國加大國家糧食安全治理力度面臨著新的艱巨挑戰(zhàn)。 以筆者之見,,建立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長效機制,、著眼于擴大經營規(guī)模,立足單產提升保供給,、加大財政扶持“三農”力度,、加快建立儲備糧吞吐輪換機制是做好國家糧食安全這篇大文章可靠路徑。 建立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長效機制,,著重點在改善宏觀調控以及改革補貼方式兩個方面,。重在增加計劃種植面積,穩(wěn)定種糧面積,;強化對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的監(jiān)控,,防止亂漲價,;建立獎勵機制,獎勵資金向多種糧,、多產糧、多調糧的地方和農戶傾斜,。保持種糧補貼政策連續(xù)性同時,,對糧農按實際種糧面積補貼,按糧農實際交售商品糧的數(shù)量給予補貼,。為確保農民將補貼資金用于糧食生產,,也可嘗試直接向糧農發(fā)放化肥、種子,、農膜等生產資料的補貼,。 規(guī)模經營與分散經營迥然不同。分散經營主要是自給自足,,種糧旨在滿足口糧需要,,提高產量、出售糧食的動力不足,,容易產生撂荒或隱性撂荒行為,;而規(guī)模經營主體追求盈利最大化,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商品量的動機十分強烈,,其目標與國家保障糧食安全的目標較為吻合,。同時,發(fā)展規(guī)模經營不僅有利于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也對提高農業(yè)生產的集約化,、設施化、標準化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都有很大裨益,。但發(fā)展規(guī)模經營要注意適度,否則就會由規(guī)模經濟變?yōu)橐?guī)模不經濟,;還要特別注意防范“非糧化”,、“非農化”傾向。 中央財政在前年首次突破1萬億元的高起點上,,去年繼續(xù)追加投入,,預算達到12287億元,同比增長17%,。這無疑對促進科學種田,、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深度挖掘糧食增產潛力,、有效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百價之基”的糧價,,若不因漲跌帶動其他商品尤其是以糧食為主要原料的副食品價格的上下波動,,以免“谷貴傷民”、“谷賤傷農”,,就須建立儲備糧吞吐?lián)Q機制,,采取高拋低吸的方法平抑糧價。同時,,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立足國內實現(xiàn)糧食基本自給的原則下,著力健全國家糧食儲備體系,,優(yōu)化糧食庫存結構,,提高統(tǒng)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建立基于全球視野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機制,。 必不可少的耕地是糧食生產供給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因此,,理該繼續(xù)采取一切措施保護好耕地,,絕不容許突破18億畝耕地紅線。不僅如此,,還要對18億畝基本農田之外的耕地實行最嚴格的非農用地保護制度,,以進一步加大補充耕地的力度,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實現(xiàn)占補平衡,,進而有效增加耕地面積,,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戰(zhàn)略戰(zhàn)術,。 而與保護耕地相對應的,,就是要通過根治土壤污染,提高耕地質量,。調查顯示,,我國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多達2000萬公頃以上,占耕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約有65%的污灌耕地遭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屬和有機物污染,;全國每年出產重金屬污染的糧食多達1200萬噸。為應對土壤污染,,國家正在采取措施嚴格保護耕地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土壤環(huán)境,;加強土壤污染物來源控制;嚴管受污染土壤的環(huán)境風險;治理與修復被污土壤,,提升土壤環(huán)境監(jiān)管能力,,力圖通過“防源增流”途徑來徹底根治土壤污染。 減少糧食產后損失是個世界性難題,。據農業(yè)部透露,,我國每年僅糧食損失量就高達500億斤,折算經濟損失可達3000億以上,,相當于1億多畝耕地的投入和產出,,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目前有據可查的是,,發(fā)達國家糧食產后損失率一般在3%以下,發(fā)展中國家在5%左右,,我國高于5%,。造成糧食產后損失如此驚人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理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區(qū)別對待,,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應對之策,。 有關調查表明,,現(xiàn)今社會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從市場上購買的食品中,,大約有27%被當作垃圾丟棄,,其中仍可食用卻丟棄的占18%,平均每人丟棄所購買食品的四分之一,。某慈善機構的一項調查顯示,,只要回收到5%被丟棄的食品,就可養(yǎng)活大約400萬饑民,。這就要求我們把減少糧食產后損失提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zhàn)略高度來認識,,全面樹立“綠色生態(tài)”儲糧理念,走“生態(tài)儲糧”,、“綠色儲糧”之路,,全力消除“舌尖上的浪費”,把糧食產后損失降到最低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