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罩于白酒行業(yè)的“塑化劑”風波不斷蔓延,。近日,,網(wǎng)友“水晶皇”將在香港買的53度飛天茅臺酒送某專業(yè)機構檢測,顯示其中一種塑化劑含量為3.3mg/kg,,超標約1.4倍,。目前貴州茅臺的股價已跌破200元,,短短半個月市值縮水逾260億元。茅臺集團12日召開媒體見面會,,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稱,,有人想利用大眾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和關切的心理,制造公眾恐慌,,從中牟利,。(12月13日《新京報》) 一邊是塑化劑風波愈演愈烈,白酒“大佬”茅臺被推向輿論風口浪尖,;一邊是自匿名網(wǎng)友“水晶皇”公布自檢結果始,,各種以個人乃至政府機構名義的檢測便紛紛而至,結果多到呈相互矛盾之勢,。加之,,此次白酒行業(yè)塑化劑事件集體發(fā)酵背后頻見各路證券投資推手的蹤跡,事態(tài)的發(fā)展已大大出離單純的食品安全范疇,。 你來我往的隔空互掐,,熙攘紛紜的利益糾葛,皆在一串串陌生的名詞術語中,,迷惑著身為“外行”的消費者,,反而消解了“塑化劑”議題本身的公共意義。 首先,,沒有一個對“塑化劑”危害系統(tǒng)的評估體系,。一般認為,該物質(zhì)能損害男性的生殖健康,,但未有更詳盡準確地對于其攝入量“界限”的說明,。衛(wèi)生部551號文件規(guī)定,白酒中塑化劑含量不得超過1.5mg/kg,,然而,,這似乎只是一個初步的設定,。是否合理,應作更充分的論證,。另外,,基于民間“談塑化劑色變”恐慌心理的考量,也應對塑化劑的實際危害作出恰如其分的權威解釋,,而非讓其危害性在各路專家的七嘴八舌中被無形“放大”或“忽略”,。 其次,應盡快統(tǒng)一對塑化劑的檢測指標,。據(jù)報道,,香港一些檢測機構只測6項,大陸測16項,,所用儀器也不盡相同,,導致結果截然相左。比如,,同是茅臺酒,一些人在香港STC等檢驗機構的檢測結果是“未測出塑化劑”,,而貴州質(zhì)監(jiān)部門抽取12批茅臺酒樣品結果卻顯示,DEHP(即俗稱塑化劑)檢出最高值為1.30mg/kg,,檢出最低值為0.60mg/kg,。那么,到底茅臺酒是不含塑化劑,,還是含塑化劑但不超標,,還是塑化劑超標,現(xiàn)在來看似乎依然混沌一團,。
最后,,相關部門不應坐視民間自相檢測或爭論,應該切實地介入,,成立由權威專家組成的評估委員會,,制定白酒塑化劑標準。塑化劑一般由塑料管道和塑料容器里轉移過來,,因此在確立了含量上的“紅線”后,,還應強化白酒釀造工藝中的“無塑化”,逐漸淘汰塑料制的容器管道,。這樣,,才能從源頭上消除“塑料”隱患,真正讓老百姓喝上放心酒,。 茅臺集團指稱有人“居心不良,,制造恐慌”,固然有誅心之嫌,,“水晶皇”所出具檢測報告中從行文到樣本日期等有多處“瑕疵”,,亦是事實,。北大教授李可基稱“衛(wèi)生部塑化劑標準失之粗泛,三聚氰胺基本無毒”的驚天之論,,在紛紛漫罵中也應正視其背后反映出的事實與價值之爭,。不論怎樣,不被“塑化劑”風波表面上的各方的喧囂所綁架,,制定并完善現(xiàn)有白酒行業(yè)塑化劑含量及檢測標準,,方是化解“危機”的正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