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11月14日發(fā)布的公告顯示,,1-10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突破10萬億元,,達101032億元,同比增長11.2%,;10月非稅收入同比增長25.5%,,其中罰沒收入同比增長20.2%。 盡管今年前10個月的財政收入增速與去年同期的28.1%相比大幅降低16.9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增速大幅降低,,在宏觀經濟不景氣的局面下,可起“放水養(yǎng)魚”之效,,本應值得稱道,,但10月份非稅收入以及罰沒收入的同比大幅增長,卻令人為之憂心。 事實上,,非稅收入(含罰沒收入)的同比大增,,并非僅發(fā)生在10月,而近乎貫穿今年全年,。今年前三季度的財政數據顯示,,全國多個省份的非稅收入均出現同比大幅增長的現象,部分地方非稅收入增速竟然高出稅收收入40%,。 必須承認,,今年以來非稅收入的持續(xù)大幅增長,發(fā)生在地方政府財政收支日趨失衡的背景下,。就財政收入而論,,今年以來,因宏觀經濟不景氣,、企業(yè)贏利能力弱化,,稅收收入的稅基相對減少,而結構性減稅的推進,,又造成部分稅種的減少和部分稅率的降低,。如上因素使整體稅收收入的增長空間收窄。再就財政支出而論,,上一輪大規(guī)模投資刺激,,本已造成地方政府過高的平臺債務,而近兩年急速增加的保障房投資,,以及今年已啟動的新一輪投資刺激,,這些又造成地方政府支出的進一步上升。 如此,,從平衡財政收支的角度,,地方政府通過“增收挖潛”以增加非稅收入,似乎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對非稅收入的構成作一個簡單的分析,我們就會發(fā)現,,過度依賴“增收挖潛”平衡財政收支,,后果可能遠比表面所呈現的更為嚴重。 簡而言之,,我國非稅收入主要包括土地出讓收入,、國企轉讓或分紅收入、罰沒收入以及行政性收費,,其中土地出讓收入一直占非稅收入的絕對大頭,。那么,,在今年1-10月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同比減少40%、國有大中型企業(yè)利潤亦普遍降低的情況下,,我國非稅收入的同比大幅增長,,則明顯意味著,同期我國罰沒收入以及行政性收費的增速可謂驚人,,而這恰恰成為當前地方政府“增收挖潛”的主要渠道,。 通過增加非稅收入,當然可以相對緩解地方政府收支失衡的窘境,。但是,,非稅收入的大幅增長,尤其是罰沒收入以及行政性收費的大幅增長,,客觀上不僅增加了企業(yè)的負擔,,從而會大幅抵消結構性減稅帶來的政策利好,更嚴重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使市場整體運行成本倍增,。與此同時,還造成政府權力的變相擴張,,從而使行政職能轉變出現嚴重倒退和錯亂,。 “增收挖潛”絕非平衡財政收支的良方。財政收支的平衡,,必須建立在“量入為出”的基礎上,,而不可寅吃卯糧。于當下而言,,首先,,地方政府應切實減少對投資刺激拉動經濟增長的依賴,從而使投資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逐漸降低,。其次,,地方人大在這方面可大有作為,如十八大報告指出的,,人大應“加強對政府全口徑預算決算的審查和監(jiān)督”,,從而提高政府財政支出的效率,并杜絕財政支出中的浪費,、貪腐等不良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