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港在10月26日出臺“樓市新政”之后,很多分析人士并不看好,,認為這一招不能阻擋樓市泡沫的做大,,屬于治標不治本。實際上,跟香港問題相似的新加坡在2011年12月8日也出臺針對熱錢炒房的印花稅——比如外國人購買將支付10%的買方印花稅,,本地人購買二套房要支付3%——但并沒有很好地抑制房價,,相反,非公屋市場的房價加速飆升,,也帶動公屋價格的攀升,。 全世界的房價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稱之為“后危機時代的房價泡沫”,。自從美國和以笨豬國代表的歐洲房地產崩盤之后,,全球進入2007年大拯救時期,新興市場國家例如中國,、印度都將房價刺激回原來的高位,,但隨著經濟的再度下滑,房價又都開始收斂,。巴西,、韓國、印度房價都直接下滑,,中國房價也有微跌,。只有三個地區(qū)成為“后危機時代的房價泡沫”代表:一個是香港,一個是新加坡,,一個是德國,。 香港房價是世界上最貴,比第二名東京還要貴65%,,比1997年的紀錄還要高20%,。如果說香港和新加坡的房地產是因為內地富人和海外熱錢的共同合力,那么德國柏林的房價飆升則令人吃驚,。德國最近6個月房價整體增長了9%,,柏林的房價瘋狂飆升20%。我們都知道,,德國一直是“房地產無泡沫”的典范,,大家津津樂道的是“德國十年房價零增長,30年房價僅漲了60%”的美妙景象,。德國的非超級城市的分散型居住模式,、房地產買賣的類資本利得稅、完善的保障房體系都讓人感到非常值得借鑒,,但是,,在全球房地產抑制的狀態(tài)下,在歐洲各國房價暴跌的背景下,,德國房地產竟然開始快速“泡沫化”,。當然,,投機者辯解說德國房地產是價值洼地,漲價是一種回歸,,但更多的德國人感到憤怒和憂慮,。 香港和新加坡都是亞洲人口最老化的地區(qū),而德國則是歐洲最醒目的老齡化國家之一,,而且它們對外來移民的審查都非�,?量蹋凑找话憷斫�,,房地產泡沫不應該過度發(fā)生在老齡化地區(qū),,因為樓市的基本支撐力還是要看地區(qū)內部的人口增長和收入增長。老齡化意味著支撐力的搖搖欲墜,。 這三個地區(qū)不僅老齡化,,而且都伴隨收入增長緩慢,通脹飆升的窘境,。香港居民收入增長率不斷下跌,,而通脹卻升到近4%的水平。德國失業(yè)率上升,,工業(yè)增速下降,,通脹開始攀升,人民很不滿,,覺得都是“拯救歐洲”鬧的。而新加坡則離心離德,,通脹上升收入增速降低,,一半人想移民,竟然首選是“便宜”的馬來西亞,。 老齡化,、高通脹和低增長地區(qū)充當了“后危機時代的房價泡沫”策源地,無疑說明“后危機時代的房價泡沫”完全進入了一個“無根基,、無未來,、無厘頭”的熱錢主導景象。它的深層次原因來自于“全球危機的不平衡”,。當美國希臘發(fā)生了全球第一輪危機,,全球央行開始無恥地同步合作瘋狂放水。一方面“縫合”第一輪危機國的傷口,,另一方面卻創(chuàng)造了新的“危機不平衡套利”,,即那些危機較小的地區(qū)成為新的熱錢追逐地。熱錢流入德國,,僅僅是覺得德國安全,。 也就是說,全球貨幣當局每次拯救危機,釋放大量貨幣,,攪動了熱錢,,熱錢朝著泡沫危機最小的地方移動,將原本危機最小的地方變成新的泡沫危機的起點,。一次一次,,一輪一輪。即使這些危機最小的地方不具備房地產泡沫的完整條件,,但是熱錢在貨幣泛濫的驅動下,,敢于刀口舔血踐踏基本的經濟邏輯,因為他們相信,,各國政府對危機的拯救將沒完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