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在前三季度稅收收入增長“失速”的情況下,非稅收入增幅卻在“提速”——新華社主管的《經濟參考報》近日在頭版頭條報道了前三季度地方非稅收入大增的情形。該報道稱,,一些地方將非稅收入尤其是罰沒收入作為財政“增收挖潛”的重要途徑,。 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情形下,,財政增長放緩也是必然,。通過調整稅收政策來調控宏觀經濟,,為下一次經濟增長打下基礎,,這也是各國在經濟處于下行周期時所采取的通常做法,,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減稅政策,。在中國也不例外,自中國經濟增長出現下滑趨勢之后,,中國政府也開始采取結構性減稅政策,,通過稅收改革來降低企業(yè)特別是中小企業(yè)稅負,進而讓企業(yè)保持活力,,拓寬稅基,,為經濟增長夯實基礎。 就在人們?yōu)榻Y構性減稅政策歡欣鼓舞之時,,各地財政收入卻并沒有意料之中的增速放緩,,反而逆勢而漲,究其原因就是,,非稅收入大幅上漲,,其中罰沒收入更是功不可沒。在這種情形下,,減稅政策的效應在被逐步抵消,,各企業(yè)的實際稅負并未減小,拓稅基保增長也就無從談起,。 而且這種靠罰沒收入支撐財政增長的做法也是不可持續(xù)的,,這種做法無異于“竭澤而漁”。在筆者的家鄉(xiāng),,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不斷上漲不斷壓縮著企業(yè)的利潤,,而各種罰沒收入更是讓企業(yè)雪上加霜,一些企業(yè)處于虧損邊緣,,為了躲避這種以種種理由來的罰沒,,一些企業(yè)干脆就關門放假,這對于企業(yè)主沒有太大影響,,苦了的只是那些員工,。在各地稅收部門拼命“增收挖潛”的時候,一定要考慮下當地的經濟,,萬不可損傷到當地經濟的可持續(xù),,任何政策的制定一定要圍繞“三個有利于”原則,更要符合科學發(fā)展觀,。 其實這種“刮地皮”的增收方式源于地方政府的懶政,,在改革開放初期,,各地政府爭先出去找項目、拉項目,,各地開始進入快增長大發(fā)展時期,,那個時候,財政增長并沒有依靠罰沒收入和土地出讓金,。那為什么,,現在沒了土地出讓金就得靠罰沒收入保持地方財政增長,為何各地政府就沒有了改革開放初期那種發(fā)展的動力,。在我們探討土地財政和罰沒收入該不該挑大梁的時候,,不妨回想一下,改革開放初期的發(fā)展,,雖然目前的發(fā)展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只要我們的政府拋棄懶政思想,保持一往無前,、一心為公和執(zhí)政為民的精神,任何問題都不能稱之為問題,,所有的難關都可以闖過,。 經濟增長是周期性的,宏觀調控就是為了軋平經濟周期,,讓經濟保持平穩(wěn)健康增長而存在的,。在當前經濟形勢下,結構性減稅政策是為了經濟再次快速增長打基礎,,萬不可因為地方財政增收沖動而讓努力付之東流,,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