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兩位總統(tǒng)候選人奧巴馬和羅姆尼近日的“終極辯論”,,吸引了美國國內外輿論的關注,。鑒于美國的國際地位,每一次總統(tǒng)選舉的過程,,往往也都是國際媒體持續(xù)追逐,、聚焦的過程。 國總統(tǒng)候選人向來喜歡拿中國說事,,喜歡在總統(tǒng)選舉辯論中“敲打中國”,,顯示自己在對華立場上的強硬,以迎合部分選民的情緒,。無論是在最后一場辯論中,,還是在此前的兩輪辯論中,兩位候選人均針對中國“開火”,。最后一場辯論甚至針對中國專門設置辯題,。 這一次選戰(zhàn)對中國的指責,幾乎不涉及人權,、軍事等領域,,而主要集中在貿易方面。兩位候選人的“敲打”中,,充滿了政治套話,。以至于英國《金融時報》揶揄道:美國辯論中國議題要提高水準。當然,,也有過火的時候,,比如羅姆尼譴責中國壓低人民幣匯率以維持中國對美國的經常項目盈余。他甚至稱:“如果我當選,,上任第一天就會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這一番話,,引來國際媒體提醒:當心到時候兌現(xiàn)不了承諾,。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美國總統(tǒng)候選人拿中國說事,,部分是出于選戰(zhàn)需要,,也是美國選舉政治慣性的體現(xiàn)。在目前雙邊貿易難以平衡的背景下,,中國容易成為美國指責的“靶子”。這一點,,通過美國近來愈演愈烈的“雙反”舉措,,以及針對中國通信企業(yè)提出的可能“危害通信安全”論,,亦可看出。 在美國國家,、市場與社會的“三維”體系中,,美國不同利益集團對于中國的態(tài)度自然不同。候選人指責中國,,攻擊“中國制造”,,拿匯率說事,在迎合一部分利益群體的同時,,亦試圖借此要求中國,,如在金融開放方面步子邁得更大。這也意味著,,候選人的政治套話固然是一種慣性,,但在這種慣性指責的背后,仍是存在著利益的訴求,。 兩位候選人爭相要求“制裁”中國,,也反映出中國在美國外交棋局中的重要性。作為一個影響力不斷上升的主要經濟體,,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利益關系越來越深,。中國的崛起對于美國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中國擁有美國巨額國債、美國商界對中國知識產權問題有所疑慮等經濟因素,,加上地緣政治等其他因素,,使得兩國關系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和不確定。無論是贊還是責,,中國議題都很難從選舉辯論中消失,。 美國總統(tǒng)辯論為中國專門設置議題,也是美國國內經濟形勢所逼,。美國經濟的復蘇狀況不盡如人意,,這也是經濟政策主導美國大選的主要原因所在。美國制造業(yè)的前景,、失業(yè)問題等,,都在挑戰(zhàn)著兩位候選人。如此,,參辯者主張“勞工保護”,、要求中國改善“不公平”的貿易條件,以及要求中國放棄所謂匯率操縱等政策訴求,實在是合乎其自身邏輯,。 當然,,透過兩位總統(tǒng)候選人針對中國的爭相“指責”,也可發(fā)現(xiàn),,他們在“敲打”中亦留余地,。特別是在最后一場辯論中,兩位候選人均表示美國可與中國成為“合作伙伴”,。羅姆尼還稱,,美國不希望成為“中國的反對國家”。從其立場出發(fā),,這種似有軟化的表達,,也反映了兩位候選人的矛盾心理。就美國國家利益而言,,與中國強化合作,、互利共贏,才是理性選擇,。 21世紀的中美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作為世界上的兩個大國、兩個主要經濟體,,中美兩國對世界和平,、穩(wěn)定與發(fā)展負有重要責任,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雙方抱著求同存異的態(tài)度,,尊重和照顧彼此核心利益,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美國總統(tǒng)選舉仍在進行中,,無論最終是誰上臺,但愿他們針對中國的攻擊,,都只停留在選戰(zhàn)期間的口水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