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國家實施了一系列價格調控舉措后,,蔬菜價格前兩年迅速上漲的勢頭總體有所下降,比較平穩(wěn),,但還在高位徘徊,,穩(wěn)定菜價還需要打持久戰(zhàn)。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玉梅與記者就此問題展開對話,。
問:如何看待2011年蔬菜價格的漲漲跌跌,?
張玉梅:總的來看,2011年蔬菜價格總體平穩(wěn),。這是因為農業(yè)部積極引導發(fā)展蔬菜生產,,加強蔬菜標準園建設,對設施蔬菜種植給予補貼,,蔬菜生產條件改善,,面積擴大,蔬菜產量明顯增加,,市場供應充足,。
與往年的菜貴傷民不同,2011年,,蔬菜市場有漲有跌,。大白菜曾在4月和11月出現兩度大幅跳水,便宜到幾分錢1斤,,仍然無人問津,,一些上好的大白菜只能爛在地里。2010年價格高漲的大蒜,、生姜在2011年價格跌半,。其他的一些葉類菜和根莖類菜價格都有所下調,蘿卜和土豆等一些大路菜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滯銷,。果類菜的價格上漲勢頭未減,,平均漲幅約在10%至20%之間,12月份的果類菜價格同比上漲幅度近50%,。
部分蔬菜價格仍然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為:一是通脹壓力使得菜價難以下行,;二是生產成本高和流通費用高,推動蔬菜價格上行,。據分析測算,,蔬菜生產成本上漲約拉動地頭價格上漲20%至40%。目前,,蔬菜的流通范圍擴大,,蔬菜的季節(jié)性不明顯了,基本上是“買全國,、賣全國”的大流通格局,,環(huán)節(jié)多,,費用高,從田間到餐桌,,蔬菜價格大約要翻倍,。
問:您認為2011年部分蔬菜價格大幅跳水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
張玉梅:主要原因是小農戶與大市場沒有實現有效對接,,小農戶盲目生產,既沒有存儲能力,,也沒有加工能力,,只能隨行就市,隨著市場價格忽上忽下,。
針對菜價高和流通費用高的問題,,各級政府都注重加強“菜園子”和“菜籃子”的有效對接,開展農超對接,、社區(qū)直銷店、連鎖店,,拓寬合作社營銷渠道等,,讓“菜園子”直通“菜籃子”。針對信息不對稱問題,,農業(yè)部加強了蔬菜生產信息監(jiān)測預警和信息發(fā)布,,強化生產信息引導。一些地方如上海實行了夏淡和冬淡蔬菜價格保險,,為菜農“兜底”,。
從長遠來看,穩(wěn)定菜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要進一步加強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加強菜農與市場的對接,,縮短銷售環(huán)節(jié),,拓寬渠道,增強市場調配能力,;其次,,要建立蔬菜種植風險基金和災害援助基金,降低菜農的風險,;第三,,加大對蔬菜種植技術的研發(fā)投入和推廣力度,降低蔬菜生產成本,,減少蔬菜病蟲害風險,,提高蔬菜的生產能力,。
在蔬菜生產成本持續(xù)高漲的推動下,今年菜價下降的空間非常有限,。從生產方面來看,,農業(yè)部不斷推動蔬菜生產能力有較大提高,蔬菜市場供應應該有保障,,關鍵是要做好品種結構平衡工作,,避免部分蔬菜產量的大幅增加或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