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白宮在12月16日午夜因經費“斷糧”關門只有27小時之際,,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高層才就2012財年剩下十個多月的預算撥款案達成共識,。國會再度唱出“逼宮”大戲,白宮出現(xiàn)今年第三次關門危機,,讓人不得不思考邊緣主義為何成為華府的“現(xiàn)在時態(tài)”,,是否又會繼續(xù)成為“將來時態(tài)”。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復蘇遲緩和公共債務逐年攀高,,年末的預算、減稅“驢象之爭”已成為美國人圣誕餐桌上的“家常菜”,,華府政經精英不屑地辯稱,,不會把標普調降美國主權信用評級放在眼里,因為標普分析師遠不如他們了解美國的財政內情,。那么這些自我感覺優(yōu)越的美國政客到底把什么放在眼里,?答案兩個字:選票。
奧巴馬9月份提出的4470億美元就業(yè)促進法案與其說是讓國會能通過的方案,,倒不如說是給他和民主黨在2012年競選定調的炮臺,。民主黨有兩個明確目標:既然無法在經濟政績上大書特書,那么就要把自己塑造成中產階級利益的捍衛(wèi)者,,其次要將共和黨人塑造成華爾街代言人,,因而采用大口徑火炮和借用“占領華爾街”運動含沙射影是其主要策略。
共和黨也有兩個既定目標:一是要借經濟治理不善將奧巴馬拉下馬,,二是堅決不能給富人加稅但又不能讓自己成為選民眼中的富豪“衛(wèi)道士”,,因而“和稀泥”和“抹黑”則是慣用手法,。白宮提出的冠以“就業(yè)”標題的議案不論用“打包”還是“拆包”投票的方式,都難以在參議院得到一張共和黨的支持票,,可見兩黨博弈已到了不計后果的程度,。奧巴馬頻繁乘坐總統(tǒng)專機到訪選舉“搖擺州”,發(fā)表火力十足的競選式演講,。美國媒體開始質疑總統(tǒng)屢屢“出宮”到底是為辦公,,還是為選戰(zhàn)。因為在大選前一年的11個月里,,奧巴馬前往選舉“戰(zhàn)場州”參加活動的次數(shù)多達56次,,超過小布什在2003年同期49次和克林頓在1995年同期40次的紀錄。用莎翁《麥克白》的開篇名句“美即丑惡,,丑即美”來概括今年圣誕節(jié)前兩黨拉鋸戰(zhàn)恰如其分,。
了解美國的政治斗爭,離不開對美國建國之父設計的三權分立和國會分權制的認識,。當前民主黨盡管掌握著參議院和白宮,,但美國國會由100名參議員組成的參議院不是采用英國“威斯敏斯特”式簡單多數(shù)投票制,在議會分權制的參議院席位不到60票的民主黨必須要和對手妥協(xié),,民主黨在參議院的人事和財政兩項大權上僅有主動權,,但沒有決定權,因而白宮近期在任命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局長等議題上很沒顏面地再吃閉門羹,。在今冬的斗爭中,,民主黨的策略采用“田忌賽馬”法,希望通過安排議事順序來獲利,,因為眾議院早早通過了把輸油管道捆綁其中的薪資稅減稅議案,,如果再通過1萬億美元的政府預算案,議員就可以在16日休會回家過節(jié)了,,所以民主黨要求共和黨先商討分歧較大的減稅議案,,再來商談雙方分歧較小的預算案,但共和黨豈能任人擺布,。正因為例行公事的減稅延期變得“負擔沉重”,因而很多議員在16日還不知道該訂哪天回華府的返程票,。
從斗爭結果看,,白宮宣稱勝利是掩耳盜鈴,因為從就業(yè)促進法案提出以來,,奧巴馬僅巡回演講就花了近四個月,,得到的是薪資稅減稅延長僅兩個月的結果;密商結果剛宣布,,就有多位連任有壓力的兩黨議員跳出來搶頭功,;此外,,奧巴馬要求富人增稅、不允許輸油管道“捆綁銷售”的兩條底線皆被突破,,獨立選民對其駕馭談判能力的質疑將加重,,明年他還將再次面對共和黨的兇狠要價。
美國作家詹姆斯·克拉克說過:政客關注下一次選舉,,政治家關注下一代人的福祉,。在這個美國缺乏政治領袖、不缺政客廝斗的時代,,混亂和糾結將延續(xù),,2012年將是華府亂斗頻仍、美丑顛倒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