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實事,,事關百姓福祉,貴在一個“實”字,。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有許多縣市在年初制定“十大實事”時,,用詞含糊,,導致群眾無法問責,一些官員還將其解釋為給政府留下“回旋余地”,。這樣造成的結(jié)果是,,許多地方的“十大實事”最終常常達不到預期目標,多半途而廢,。(12月13日《南方農(nóng)村報》) 既被列為“十大實事”,,就已反映出地方政府公開的某種價值排序:它們要么是民生所最急需的,要么是政府行政的重點指向,。所謂的“急需”與“重點”,,竟被一些官員提前設下“回旋余地”,甚至最后變成爛尾工程,,這不是鬧劇嗎,? 顯然,“十大實事”之所以容易衍生爛尾工程,,與另一種機制長期被虛置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那就是政府公共承諾的問責制,。 長期以來,無論是在日常的問責制度安排中,,還是于不少官員的行政認知中,,都存在這樣一種認識誤區(qū):“十大實事”多是以民生議題為主的“好事”,而“好事”即便爛尾甚至擱淺,,也是不應被追責的,。否則,,勢必會削弱官員以后承諾做類似“好事”的積極性。 可事實上,,政府的公共作為是不存在“好”“壞”的性質(zhì)之分的,。因為即便是“十大實事”,它也行使了公共權力,,運用了不菲的財政資金,,理當通過對其項目效率的考量來進行權力考核,乃至問責,。出發(fā)點上的“善意”,,并不能給官員任何的豁免權。 從這個意義來說,,要想讓一些地方異化的“十大實事”重新找回行政倫理,,必須完善問責的制度設計。在今年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時任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的姜大明曾對媒體公開表態(tài),今年山東提出要辦26件實事,,當年一定要實現(xiàn),,“實現(xiàn)不了,向我省長來問罪,�,!薄稍谖覀兊木唧w生活中,又有多少官員能像這樣,,表達愿意接受問責的鮮明態(tài)度,,不給自己留下“回旋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