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班氣候大會終于閉幕了,,至于成績,,沒有驚喜,但也不能說失望,。大會主席,、南非國際關系與合作部部長馬沙巴內稱這些決議“并不完美”,,但是“里程碑式”的。大會最終決定既基本滿足了發(fā)展中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和綠色氣候基金方面的期望,也照顧到歐盟關于在2015年制定“涵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具法律約束力的減排框架”,并于2020年生效的“德班路線圖”主張,。這一“平衡”的決定是以“基礎四國”為首的發(fā)展中國家堅持原則、審時度勢,、妥協(xié)合作的結果,。 自始至終,發(fā)展中國家堅持了兩個“必須”,。一是必須有《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二是必須啟動綠色氣候基金。這是全球氣候談判20年的成果,,也是發(fā)達國家對國際社會的正式承諾,。中國、印度等發(fā)展中國家在兩個關鍵問題上一直沒有退縮,。 正是這種基于公平和平等,、有理有據(jù)的堅持,最終協(xié)議要求《議定書》附件一締約方從2013年起執(zhí)行第二承諾期,,并在明年5月1日前提交各自的量化減排承諾,。但是還有一些問題懸而未決,比如,,附件一締約方明年5月提出的定量減排指標能否像當初承諾以及發(fā)展中國家期望的那樣大幅提高,?如何要求《議定書》之外的發(fā)達國家作出可比較的減排承諾? 關于綠色氣候基金(GCF),,美國和沙特在最后時刻放棄了原有的反對立場,,大會通過了過渡委員會遞交的報告。最終決定沒有接受發(fā)達國家要求世界銀行和全球環(huán)境基金臨時代管GCF的要求,,而是確定GCF為《公約》框架下金融運作實體,,成立基金董事會,,并要求董事會盡快使基金可操作化,,而這也正是發(fā)展中國家此前所建議的。 但GCF的資金來源和注入時間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明確,。目前除德國和丹麥分別宣布注資4000萬和1500萬歐元外,,GCF基本還是一個空殼。發(fā)達國家允諾的300億美元快速啟動資金能否如期到位,,從2013年開始每年是多少,?到2020年能否達到每年1000億美元的水平?提供的資金能否做到“新的,、可預見的公共資金”,?在目前歐美經濟普遍困難的情況下,發(fā)達國家出資意愿明顯降低,可以預見未來談判仍將非常艱苦,。 在此次會議上,,發(fā)展中國家最大的妥協(xié)與合作體現(xiàn)在原則性接受歐盟提出的要求,即開啟一個新的談判進程,,作為《公約》下的另一個法律工具,,涵蓋《公約》所有締約方,并將此作為簽署第二承諾期的前提條件,。歐盟的要求實質是要把《議定書》之外的美國和主要發(fā)展中國家經濟體也納入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減排協(xié)議中,。 中國在強調必須堅持“共同但有區(qū)別責任原則”的同時,審時度勢,,為促成談判取得積極成果,,主動表示愿意有條件接受2020年后全球量化減排協(xié)議。而這一決定也是中國基于國際國內形勢,,為挽救《京都議定書》,、維護全球氣候談判多邊機制做出的巨大讓步。首先這是中國實現(xiàn)經濟低碳轉型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其次,,中國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1990年全世界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發(fā)展中國家排放僅占29%,。而到2010年,發(fā)展中國家排放已迅速上升到54%,。中國由于經濟的快速增長,,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呈迅速增加勢頭,自2010年起已成為全球第一排放大國,。雖然從歷史累積排放的角度看,,中國比澳大利亞、美國等發(fā)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但如果不積極應對,,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這一優(yōu)勢也會逐漸喪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