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異常關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走勢,。究竟是人民幣匯率“假摔”,,營造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市場氛圍,還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趨勢性逆轉,?我們不妨從幾個角度剖析,。 先來看備受關注的人民幣匯率“跌停”事件,。截至12月7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6.3342,較上月底下跌140個基點,。根據外管局交易規(guī)則,,每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由央行授權外匯交易中心公布,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在中間價上下萬分之五范圍內交易,。也就是說,,觸及“跌停”也僅僅是針對當日的中間價,,并非針對上一交易日的中間價,。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持續(xù)下跌,,已反映貨幣當局旨在推動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意圖。而盤中觸及跌停,,則更多反映了市場對于人民幣的貶值預期,。為什么在長期升值預期比較明確的背景下,會出現較為強烈的短期貶值預期呢,? 一種解釋是人民幣升值過度,,需要修正。央行三季度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顯示,,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至2011年9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30.24%。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計算,,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16.59%,,實際有效匯率升值27.81%。 另一種解釋是支撐人民幣持續(xù)升值的力量在弱化,,甚至發(fā)生逆轉,。對于均衡匯率,不管在理論上和實踐中,,均難以觀察或者判斷,。那么只能從市場化的因素中,去推測人民幣的升值潛力或者趨勢,。 匯改以來的人民幣升值,,可以看作是幣值低估和對人民幣需求釋放的回應。人民幣需求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進口中國商品需支付人民幣,。雖然中國出口的商品以外幣計價,但通過結匯,,央行還是向市場投放了人民幣,,滿足了這部分需求。其二是參與中國的實業(yè)投資,,最終還是通過央行結匯來滿足,。其三是參與中國的資產投資,比如QFII和房地產基金,,還有部分參與民間借貸,。在上述對人民幣的需求項中,第一項和第三項的流動性較好,,最有可能出現逆轉,。 再來審視當前的經濟形勢,我們就不難理解人民幣需求的放緩。歐債危機愈演愈烈,,且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勢必影響中國的出口。海關統計顯示,,10月份出口1574.9億美元,,增長15.9%,同比增速已連續(xù)下滑,,不排除未來下滑至個位數,。此外,海外市場開始看空中國經濟,。在此背景下,資產價格難以作為,,流動性不足就是較好的注解,。10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凈減少249億元,為三年來首次下降,。 回顧近期B股走勢,,我們似乎已看到了資金出逃的跡象。對比央行10月份外匯占款凈減少,,不難看出企業(yè)和個人有較強的購匯需求,,對人民幣的需求自然反向變動。從全球經濟格局來看,,資金回流美國不可避免,,必將支撐美元走強,并對人民幣匯率形成較大壓力,。 因此,,短期看,“熱錢”流出加劇了人民幣的貶值預期,,中期看,,美國經濟復蘇,中國經濟能否軟著陸尚存不確定性,,也削弱了人民幣的升值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