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通脹形勢的緩解,,保增長成為各方對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主基調的判斷,。今年初起國內外許多觀點就認為,2011年中國經濟會硬著陸,,而當今年經濟穩(wěn)定增長形勢已成定論以后,,對明年形勢的五花八門的說法又開始蔓延。外部經濟環(huán)境疲軟,,國內房地產泡沫破滅,,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等,自然成了判斷2012年經濟下行和推動貨幣政策放松的理由,。
到底該怎么看呢,?
筆者以為,眼下可以確認的是,,2012年中國面對外部環(huán)境與2008年,、2009年的惡劣形勢并不一樣。2009年一,、二季度,,美國、英國,、日本和歐元區(qū)平均分別是5.8%,、9%、12.1%和6.8%的負增長,,外需市場大幅萎縮沖擊了全球經濟,,中國2009年一季度出口出現(xiàn)47%負增長。當前主要經濟指標顯示,,截至第三季度各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是低增長非負增長,,消費者信心指數(shù)不同程度回升,美國就業(yè)形勢略顯改善,。全球經濟增長態(tài)勢疲軟,,但不是衰退。
2012年,,中國面對的國內外矛盾和變數(shù),,與今年比并沒有太大差別。昨天標準普爾把德國的國債信用評級下調至負面,,首先應看成是一種相對美國國債信用下調的平衡,,并非德國國債違約風險上升,,更不是歐債危機蔓延至德國的信號。今年已釋放了歐債危機蔓延的最壞信息,,加上美國債務風險在年中隨著3A評級下調已經釋放,,如果沒有比這更糟糕的“黑天鵝”事件發(fā)生,比如歐元解體,、伊朗燃起戰(zhàn)火等等,,那對2012年全球經濟形勢和外需市場變化的預測,應與今年的假設基本一致,,在部分信息上還可能更對稱一些,。而歐債形勢未來變化態(tài)勢相對今年初則應更加明了,拯救方案也是向更有針對性的方向改變,。
看國內,,通脹壓力已得到緩解,房地產價格泡沫的調整初顯成效,,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風險進一步擴散的風險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至少透明度更高了,經濟增長并未危言聳聽地硬著陸,�,;谶@樣的信息,對明年經濟平穩(wěn)增長的形勢應該更可預期,。至于深層次的矛盾,,2012年也應該在今年基礎上改善,至少不會加劇,。
如此看來,,2012年,中國經濟面對的國內外環(huán)境,,不能簡單用“更復雜”,,“不確定因素增加”,“歐債危機繼續(xù)蔓延”等似是而非的判斷來描述,。事實上,,2012年中國經濟面對的外部環(huán)境不會比2011年更惡劣。
因此,,筆者認為,,我們不必對外部形勢有過度反應。中國經濟增長應按轉型的既定方針和更平穩(wěn)增長的新增長理念的引導來實現(xiàn),。保增長應是保與2011年一樣的9%的平穩(wěn)增長,而不是保兩位數(shù)的過高增長,;應通過調結構來優(yōu)化資源配置,,通過轉型培育新增長點,,通過財政政策引導制度性改革來保證經濟在合理水平上的持續(xù)增長,而不是靠發(fā)過多貨幣,,釋放過剩產能或者推高資產價格泡沫的方式來推動短期過高的增長,,放松保持長期持續(xù)增長所必要的調整和轉型。
2008年下半年以來,,外需市場低迷一直是“預測”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原因,,也成為推動寬松貨幣政策和其他支持的主要根據(jù)。歐債危機的蔓延會導致全球經濟二次探底,,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可能進一步萎縮,,毫無疑問又成為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預測的根據(jù)之一。
確實,,外部經濟低迷,,外需市場萎縮對中國出口增長很不利。11月新出口訂單指數(shù)下降,,印證了壓力,。但是,如前所述,,歐債形勢對2012年中國經濟和出口的影響與2011年并無根本不同,,有跡象顯示美國經濟形勢或略好于2011年,歐美出口市場不會再像2008年和2009年那樣的大幅萎縮,。近期中國出口結構仍然以一般消費品和低端制成品為主,,危機時期生存的剛性基本需要,使得中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大幅下降可能性不大,。這也是危機以來中國商品一些份額還有所上升的原因所在,。事實上,
2009年二季度我國出口增長由負轉正,,2010年貨物出口保持平均31.3%的增長,,2011年前三季度出口保持了平均24.7%的增長。如果能夠整合一些無競爭力而關閉的企業(yè)留下的市場份額,,通過規(guī)模效應提升競爭力,,繼續(xù)保持一般制成品領域出口的增長,或許是應對近期外部經濟低迷的措施之一,。另外,,多元化貿易伙伴,增加對新興市場國家,,東南亞國家和非洲國家的出口,,是應對美國歐洲市場下滑的有效方法。
更重要的是,美歐外需市場收縮可能不是暫時的,。發(fā)達國家過度消費的增長模式,,是引發(fā)全球經濟不平衡和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說走出危機尚需時日,,消費增長大規(guī)�,;謴瓦沒有預期,即使后危機時代,,美國和歐元區(qū)借錢借債過度消費的模式可能一去不復返,。中國經濟切不可把增長的籌碼過多寄望于外需市場恢復到危機之前的過度消費的水平。以內需增長來應對危機時期和后危機時代外需市場的變化,,理應是最佳舉措,。過分強調外需市場的變化,過度依賴短期政策維持低附加值的出口增長,,而不從根本上務實地推動內需增長以及相關的制度性配套,,可能會誤失轉型機會,進而失去持續(xù)增長的動力,。
只有更清晰地認識國內外矛盾和變數(shù)形成的深層次原因及未來的變化趨勢,,才能堅定不移地實施既定轉型戰(zhàn)略,而不會受似是而非的表象干擾,。中國經濟渴求新的增長動力,,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渴求新的增長理念,這要求逐漸接受平穩(wěn)的增長速度,,逐漸放棄靠印鈔票來擴張的偏好,,盡力避免用高風險方式累積更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