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過了10個月,,就有網(wǎng)友總結出今年的“十大傻”,,包括黃金周外出度假、吃飯吃魚翅,、長期投資創(chuàng)業(yè)板,、超市買有機食品等,。“十大傻”是對負面新聞的諷刺,,也是對公眾生活的善意提醒,,而買有機食品赫然名列其中,讓人對食品安全更多一層憂慮,。 作為食品質量認證的最高級別,,有機食品要求在生產(chǎn)和加工過程中絕對禁止使用農(nóng)藥、化肥,、除草劑等人工合成物質,,同時,對土壤,、空氣,、水等環(huán)境質量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我們才在市場上看到一盒100克的白菜苗售價18元,、一斤大米賣50多元,,一袋500克紅棗賣98元……有機食品一般要比普通食品貴5-10倍,但即使這樣,,為了確保食品安全,,還是有不少公眾愿意掏腰包。 與公眾一樣追捧有機認證的,,還有許許多多的商家,。差不多的商品,換上“有機”標簽,,就能賣出好幾倍的價格,,巨大的利潤差,讓個別不法商家打起有機認證的主意,。據(jù)媒體調查,,目前我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大大小小有20多家,不僅缺少嚴格管理,,而且缺少公正的制度,。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良莠不齊,給一些部門提供了濫竽充數(shù)的機會,,讓嚴格的資格審查成為公開的“收錢賣證”,。 其實,縱然食品安全早已是風聲鶴唳,,善良的中國民眾總還是懷有信心,,抱著“貴的總還是質量可靠”的心態(tài),寄希望于通過犧牲經(jīng)濟利益來“花錢消災”,,確保個人的食品安全,。但監(jiān)管機制缺失的危巢之下安有完卵,錢沒少花,,吃到嘴里的東西卻還是一樣,,這不是“傻”嗎? “品口感、認標簽,、比價格”,,相關部門教給了公眾不少識別有機食品的辦法。但面對“只要繳納1.85萬元的費用,,一個月便可以完成審批”的有“錢”認證,,面對“換了包裝貼上標簽就可以加價賣”的商家,再精明的“專家型老百姓”恐怕都得甘拜下風,。事實一再證明,,在監(jiān)管松懈甚至借機漁利的環(huán)境里,寄希望于通過個人犧牲解決社會問題,只會落個“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有機食品認證監(jiān)管混亂最大的危害,,不是對一個“小眾市場”的傷害,,而是讓食品安全最后一道堤壩崩潰,讓普羅大眾面對食品安全問題時,,完全沒有了退路,。而且,監(jiān)管漏洞的存在還造成潛規(guī)則盛行,,形成劣幣驅逐良幣局面,,讓真正從事有機食品生產(chǎn)加工的企業(yè)成本變高,最后要么與造假者同流合污,,要么含恨退出,。 監(jiān)管部門承擔著維護公眾食品安全的重要職責,是食品安全的把關人,。食品出現(xiàn)質量問題,,事關政府公信力,監(jiān)管部門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對此不可不慎重對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