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是流通中的貨幣相對于生產(chǎn)供給增長過多,。分出諸如輸入型通脹,、成本推動型通脹等類別,,不但邏輯上講不通,還可能分散治理通脹的注意力和關(guān)注點,。所以,,治理通脹的政策指向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堅決而穩(wěn)妥地收縮貨幣,、增加生產(chǎn),。 有人問:那些高得離譜的物價,難道不要管一管嗎,?有這樣的疑問,,于是治通脹就有另外一個政策指向,即管制物價,。其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限價,、限購、說服,,以及對通脹時期的漲價行為給予公眾輿論方面的壓力,。 治理通脹的貨幣指向和價格指向,究竟有什么分別呢,?在日常生活里,,人們常常通過物價的上升才感到存在通脹。沒有買家相爭的行為,,斷無漲價的結(jié)果,。買家拿什么互相競爭?就是競相出價,,也就是看誰出的鈔票多,。這樣看,單一商品之價上升,,是競相購買,、志在必得的購買力太旺;一連串商品之價上升,,是競購這一連串商品的買家們出價過高,;物價總水平上漲,則是因為流通中錢的總量太多,,超過了商品和服務(wù)供給的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錢多于物,,其價必高,。 也是說,高價背后總有錢多的影子,。無論如何,,離開了錢多的推動,,不可能有高物價。錢多為源,,才生出高價之水,;錢多為本,才長出通脹之木,。因此,,如果僅僅大力打壓高價,抑制通脹就難以期望好效果,。 其實,,貨幣推動物價高漲,從來不是“平推”——也就是說,,貨幣供應(yīng)增加一倍,,不是所有物價都會上漲一倍。在貨幣推動下,,物價會“鼓包”,,即一些物價漲得飛快,另一些物價卻變動平緩,、甚至還有下降,。通脹改變了相對價格,最后再推高物價總水平,。 高價“鼓包”還有一個成因,,就是借貸到手或賺到手的收入,集中于某個投資的方向,。由于投資空間狹窄,、從眾心理流行,追漲殺跌唯恐被落下,,就容易出現(xiàn)因投放集中而形成的高價“鼓包”,。而凡決定大手“投資”卻又無需對投資結(jié)果真正負責(zé)的場合,亂“投資”蔚然成風(fēng),。傻錢集中導(dǎo)致高價“鼓包”,,也不是罕見的事兒。 市場上冒出的高價,,一般是需求集中,,但商品與服務(wù)的供給卻存在嚴(yán)重障礙。這些供給障礙五花八門,,有的因需求過于急促而起,,例如非典時期的醋和口罩,說要一起要,廠家全力開工也趕不及,,加設(shè)備要等時間,。有的是體制性限制,比如我們這個在國際上爭取市場經(jīng)濟地位的國家,,無論公益用地還是商業(yè)經(jīng)營用地,一律通過政府征地,,指標(biāo)不夠,,惟有把地價活活憋高。(本報記者
羅 彥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