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需求在較長時期內將保持增長態(tài)勢的原因主要在于:人口的增長,、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結構的變化。
⒈人口總量將持續(xù)增加
2009年我國總人口為13.35億人,,據(jù)預測總人口仍將保持增長趨勢,,到2030年達到人口總量的峰值14.62億人,年均增長約600萬人,。按2009年人均糧食占有量399公斤測算,,僅滿足新增人口的糧食需求就需要每年新增24億公斤的糧食供給。
⒉人均收入水平將持續(xù)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水平持續(xù)增長,。從1995年到2010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83元增長到19109元,,年均增長10.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578元增長到5919元,,年均增長9.2%。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1995年以來我國城鄉(xiāng)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shù)持續(xù)下降,,但2000年以來下降趨勢明顯趨緩。2010年我國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shù)分別為35.7%和41.1%,,從國際比較來看仍處于較高水平,。在人均收入水平快增與恩格爾系數(shù)慢降的共同作用下,我國的糧食需求將進一步增加,。
⒊膳食結構變化增加糧食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直接糧食消費減少,,肉蛋奶消費增加,。人均肉類占有量從改革初期的9.1公斤增加到2009年的44.4公斤,人均奶類占有量從1.2公斤增加到26.4公斤,。一般來說,豬肉的糧食轉化率為1:4(即4斤糧食可以轉化為1斤豬肉),、雞肉的轉化率為1:2,、牛羊肉的轉化率為1:7。隨著肉蛋奶消費的增加,,我國的總體糧食需求將進一步增長,。以2009年總人口為基數(shù),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肉類消費計算,,需新增糧食供給52.9億公斤,,相當于2010年新增糧食產量(156億公斤)的34%。
除了上述三個推動糧食需求增長的因素以外,,我國農村居民基數(shù)大,,城鄉(xiāng)間的收入和消費差距明顯。隨著農村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城鎮(zhèn)化進程的深入,,對糧食需求的增長會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