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的經濟模式從短缺經濟發(fā)展到今天這種接近市場經濟體制的模式,,以前的政策導向往往都是生產者導向,那么未來中國經濟轉型的方向在哪里,?張健華認為,,擴大內需,,增加居民消費是未來的必然選擇。張健華表示,,中國居民消費對拉動經濟增長所占的比率偏低,,不用說與發(fā)達國家,就是同那些與我國發(fā)展水平差不多的國家,,包括金磚四國相比,,比重都明顯偏低,中國未來經濟轉型需要轉向以消費為主,,我國的金融體系也要轉向以消費為導向的金融服務,。
近10年來在中國國民收入分配上,政府部門,、企業(yè)部門收入均有上升,,居民收入卻是下降的。張健華認為,,中國經濟轉型將會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居民消費當中,,而中國擴大內需,更多的也是居民消費領域,。因此未來經濟發(fā)展必須轉型,,包括消費模式、經濟模式和金融體系都應該進行相應的轉變,,金融消費市場有廣闊的前景,。
隨著金融市場的迅速發(fā)展,金融理財產品日益豐富,,消費者與金融機構聯(lián)系日趨緊密,,金融資產在普通百姓的家庭財產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如何對金融消費者權益進行保護逐漸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張健華說,,這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fā)除了包括宏觀經濟原因外,,從微觀層面來說,金融衍生品的產生,,金融的開放,,監(jiān)管標準的放松,大量的投資消費,,全民儲蓄消費等因素也不可低估,,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不足。危機過后,,各國政府都充分認識到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要性,。
張健華認為,雖然,,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fā)展,,消費者對金融產品的認知和識別風險的能力越來越強,但是消費者的認知能力似乎永遠趕不上產品更新的速度,。一些產品超越了消費者實際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怎么樣把握好度,正確處理好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和消費者保護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消費的形式已從單一的銀行存取款向支付、理財,、融資,、投資等一體化交易延伸,伴隨著出現的是,,金融消費者與金融機構地位的不平等也日益突出,。為此,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在討論加強各成員國金融市場合作的會議中,,專門將保護消費者權益列為四個基本目標之一,。2010年,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宣布的金融監(jiān)管改革方案中提出,,美國將創(chuàng)建消費者金融保護局,,新機構將擔任個人消費金融產品的主要監(jiān)管者,保護消費者免遭不公平待遇或欺騙,。
但是,,對于我國大多數民眾來說,“金融消費者”還是一個較為生疏的名詞,。由中國人民銀行建立的個人征信系統(tǒng)顯示,,該系統(tǒng)已經采集了6.7億人的個人信用基礎信息,,這表明直接接受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的人群占到了我國人口的50%。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就是維護市場秩序,、保障金融改革開放深化,促進金融市場健康發(fā)展,。但在實踐中,,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問題尚未得到充分重視,遠遠滯后于金融市場的發(fā)展,。
